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听说张朝红到地委党校学习,社区的大伯大婶们愣是不信:“莫不是张书记要调走?”一个传一个,三三两两地聚集到社区办公楼,探听究竟。
“张书记,您可不能离开咱社区呀!”苗荣慧拉着张朝红的手不放。19年前,苗荣慧被丈夫抛弃后,带着两个孩子落脚额敏打工。离开河南老家的时间久了,母子3人的户口被注销。是张朝红一次次地跑妇联、公安局,解决了他们的户口问题。如今,女儿有了幸福的家庭,儿子考上了大学。不幸的是,苗荣慧染上了重病,又是张朝红跑前跑后,解决了苗荣慧的最低生活保障和3000元的医疗救助。去年底,又帮她家申请了廉租房。苗荣慧逢人便说:“张书记对我像亲人一样。”
50来岁的古丽努尔拖着一条残腿,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社区办公室。“好妹子呀,你要离开我们了吗?”原籍农村的古丽努尔,离异后带着女儿租住在文化路社区。因病致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带着女儿过日子,欠下了一身债。申请廉租房却不符合条件,因为她在农村还有10多亩口粮地。古丽努尔拖着女儿,成了“老上访”户。
是张朝红,带着社区干部一次次登门拜访,送面送油,苦口婆心地劝说,古丽努尔同意将口粮地还给村集体,然后出面联系民政等部门,帮她申请城市低保、廉租房。去年底,母女俩住上了廉租房。古丽努尔常夸:“张朝红‘加克斯’(哈语‘好’),像我妹妹一样。”
张朝红任文化路社区党支部书记5年来,倡导“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服务宗旨,让居民分享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有一间“李叔”工作室
文化路社区“李叔”工作室名气很大。
2010年,额敏县推行“党员实名工作室”,张朝红想到了心肠好、口碑好的李永雪。自此,兼任社区党总支纪检委员的李永雪,管起了“分外事”。
李永雪是家喻户晓的“好人”。19年前,下岗的李永雪在一家砖厂打工,妻子孟庆芝靠帮别人家带孩子补贴家用。一个夏天的早上,外来打工的田师傅以外出打工为由,将3个月大的女儿托给孟庆芝,留下一袋奶粉走了。这一走,再没有了音信。这个孩子成了李永雪的女儿,4岁那年上户口,取名李莉。这之后,“好人”李永雪出了名。左邻右舍有啥烦心事,都愿意找他说。
马合苏提汗家的楼房外有堵墙,时常有人倒垃圾、大小便。“李叔”工作室组织社区30多名志愿者,拆除墙体外移,解决了马哈苏提汗家的长期困扰。
居民有啥不平的事也愿找“李叔”。额敏镇一干部亲属烫伤后申领了低保。有人反映到“李叔”工作室,一查点,此人出租门面房,还有私家车。“这不是骗保吗?”李永雪把情况反映给社区,取消了低保。
“李叔”工作室名气越来越大。县公安局掌握一犯罪嫌疑人的租住信息,通过“李叔”顺利将其抓获归案。可“李叔”没有就此撒手,给犯罪嫌疑人的爱人和两个孩子办了低保。“犯了罪该抓,可这娘仨是无辜的,生活没了着落可不行。”
自从有了“李叔”工作室,社区再没有发生一例上访事件。
有一群社区共产党员
在文化路社区,有一群“李叔”这样的共产党员。退休党员许海英被推选为楼长后,带领其他楼、巷长,组成“夕阳红”党员巡逻队,每天戴着红袖标在社区大街小巷义务巡逻。
见到乱倒垃圾、乱贴乱画的不文明现象,上前制止;楼道车辆阻挡行人引发纠纷,善意劝解;发现居民区内徘徊的陌生人,上前盘问清楚……许海英自豪地说:“别看队员年龄大,管的事儿可不少。”
一年多来,“夕阳红”党员巡逻队发展到40多人,不取分文报酬。退休党员王连感言:“辛苦一点,换来居民的安宁、社区的整洁,值得。”
在文化路社区二楼,有一间“放学来吧”课堂。每天放学后,70多名无处可去、无人照管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单亲孩子们聚在这里,由图娅老师指导他们复习功课。在社区退休党员的关心支持下,“放学来吧”由室内走向室外,定期组织孩子们开展趣味运动会,开展法律法规、文明礼仪教育、观看爱国影片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文化路社区,居住着汉、哈、维、回、蒙等10个民族。一名党员一面旗,社区293名在职和退休党员,凝聚了整个社区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