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行政任命制被视为高校行政化的典型,一直饱受诟病。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在20余所直属高校进行了副校长的公开选拔;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公选的校长分别履新,成为我国高校公选校长破冰之举,有力的推动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大学校长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教育官”,校长只是他为官经历中的一个职位,校长的角色首先是官员而非教育家,在办学治校时,自然要对上级负责,官员下级服从上级理所当然。至于对学校、对师生负责只能排到次要位置了。至于那些跑官要官者,败坏了社会风气不说,更容易和主管领导形成人身依附关系,对有生杀予夺大权的上级,必然唯马首是瞻。
公选出来的校长则不同,选票在下面,在政策许可下,他要对下负责,还在就是选举之时,对师生作出了种种承诺,一旦走马上任,就要努力兑现,校长职位的得来离不开当初师生的支持,否则失信于民。当上级意图和学校师生的利益相矛盾时,校长更多的会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师生说话,在上下级之间寻找平衡。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公选校长的胜出者刘益春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陈,既要对教育部负责,又要对选我的老师和学生负责。但最重要的是获得师生认同,这和人大代表是一样的,当初群众选你当代表,你当上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办事。
出于种种原因,组织上在任命校长时,难免会有拉郎配的现象,导致产生的校长心不甘情不愿,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中消极等待贻误工作。而公选的校长建立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校长岗位是本人的主动选择,一旦获任,必然信心满满阳光上进,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公选校长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经过资格审查、综合评估、面试等环节竞争,能胜出者要过五关斩六将,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从而确保校长队伍的高素质。这样的校长棱角分明,个性十足,较少官场习气,工作中更珍惜热爱岗位,工作起来更有激情,敢于突破主管部门的条条框框,从而打破千校一面的困境,办出学校的特色。学校自己选出来的校长基本都是熟悉教育、熟悉学校校情、熟悉身边教师的人,他既是教育家,也是学校引航人,在教育管理上,少一些官僚气,多一些实干精神。
从法律角度看,公选校长也赋予了师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这是民主进程的要义。由于公选校长拓宽了用人渠道,给有志参与高校管理的同志一个上升的通道,激励他们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锤炼越来越多的熟悉大学管理的后备人才,让大学发展更有后劲,更有生命力。
当然公选出来的校长,仍然由行政部门任命,依旧有浓浓的隶属关系,公选校长仅仅为高校去行政化开启了一扇门。行百里者半九十,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任重道远,远不能满足于眼前的小修小补。(付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