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道,首在择人。”
“‘公推比选’充分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仅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在银川市首次“公推比选”中胜出担任银川市国资委主任的金肖楠告诉记者。“公推比选”是银川市创新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一个切面,也是一个缩影,但真实地投射出激活银川干部队伍“一池春水”的镜像。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银川市委近年来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抓住关键环节,对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面向全市公推比选、面向系统公推比选、面向单位内部竞争上岗、面向全市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对象,逐步形成了以公开选拔、公推比选、竞争上岗为主要方式的常态化竞争性选拔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银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1年间3次全国公选 11省市28名干部聚银
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突出“向外引才”——选拔银川市急需、紧缺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新理念的开放型、前沿型的干部。
“闻鼙鼓思良将”。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两区”建设,市委也确定了“2258”工作思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银川迫切需要一大批视野更开阔、工作能力更强、知识层次更高、业务技能更精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去担当重任、干事创业,需要敞开胸襟、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源源不断地去吸引、凝聚、培育一批批引领和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从而破解人才“瓶颈”,补齐人才“短板”。
银川市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方式,去年至今的一年间先后3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为推动综合保税区、滨河新区建设选聘领导骨干,为打造内陆开放试验区聚集各路人才。据了解,1000余名全国各地考生参加了公选,11个省市28名处级领导干部脱颖而出。选拔范围之广、职位之多、标准之高、程序之严、社会关注度之高,开创了银川市干部选拔的新局面。
“短时间内先后三次从全国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这充分体现了银川市海纳百川的引才气度、求贤若渴的聚才之情。”通过公选新任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职位的蒋忠平感慨地说。
创新开展“公推比选” 在全市“海选”干部
面向全市公推比选,突出“全市海选”——选拔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综合素质比较高、堪当重任的干部。
2012年,市委先后拿出5个正处级“一把手”领导职位和12个副处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市采取“公推比选”方式进行了竞争性选拔。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公推”体现在干部自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单位党组织推荐、组织部门推荐等方式提名;“比选”体现在5个环节的综合比较,通过履历资历量化比实绩、公开推荐比群众认可度等环节逐轮差额进行,逐轮筛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取一职一量化,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人、岗匹配度。
而且,为使评判工作公平、公正进行,采用“大评委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以及熟悉比选职位职责的人员、工作关联度高的人员、服务对象等担任“公众评委”。
据统计,在53个职位的公推比选干部中,参与评委156人,其中专家评委61人,公众评委95人;参加民主推荐人员2416人次;1590人次参加民主测评,1314人次参加考察谈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竞争性选拔干部是检验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试金石”。
银川市采用“公推比选”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领导及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作了经验介绍。
内部挖掘、竞争上岗“双轮驱动”
面向系统公推比选,突出“内部挖掘”——选拔重点领域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专业素质比较高的专业型干部;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竞争选拔,突出“竞争上岗”——选拔机关事业单位内部优秀中层干部。
在认真总结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和全市“公推比选”经验的基础上,银川市不断探索从各系统内部挖掘一批专业素质比较高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是银川市在竞争性选拔工作中又一有益探索和实践。2012年以来,从公安、城建、教育、卫生等系统拿出36个处级领导干部职位进行“公推比选”。系统内部“公推比选”选拔出的干部80%以上来自基层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特长明显,独挡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竞争上岗正成为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基本形式,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据统计显示,2012年先后有22个机关事业单位的119人通过内部竞争上岗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2000多名年轻干部竞考 创银川市公选规模之最
面向全市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突出“培养储备”——选拔各级各类年轻干部。
2012年,市委研究制定出台了《银川市公开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对象工作实施方案》,公开选拔630名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对象,计划用3年时间来培养。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大家踊跃报名“竞逐”,经过资格初审,共有2295人符合考试资格,创下了近年来银川市公开选拔规模之最。
“年轻干部培养工程为我们青年干部提供了机会,使我们成长发展有了良好的平台,体现了市委对我们青年干部的重视。”参加年轻干部培养工程竞考的市直部门干部罗成祥告诉记者。
“这是解决年轻干部数量少、干部队伍老化和青年干部断档问题的最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事业后继有人。”市直机关一位退休老干部坦言。
实践证明,银川市竞争性选拔干部,树立了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正确导向;落实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扩大了民主,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激发了干部踏实学习和扎实干事的激情,发现和储备了一批干部,促进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积蓄强大力量。(记者 姬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