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个多月,备受全市各界关注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日前圆满结束。经过笔试、面试、德才业绩评估、考察、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 14名副县级和 51名科级领导干部,春节前已走马上任,在新的工作岗位施展才干。
我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自 1995年开启以来,历经 7次,公选已成为市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特别是去年,市委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力度,按照统一部署、分类实施、市县(区)联动的思路,除两个县区外,其余 11个县区全部进行了公开选拔工作,共公开选拔干部 166名,其中副县级14名,正科级 10名,副科级 142名。
这次公开选拔,规模大、职位多、视野宽,应者如云、群贤毕至,既展示了市委广纳贤才的胸襟和气魄,也回应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赛场选马”的热切期盼。
这次公开选拔,谋划科学,好中选优,使一批既考得好、说得好,又干得好、口碑好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也激发了全市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这次公开选拔,公开透明,阳光操作,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广纳贤才 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发出了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六个走在前列”的时代强音,宝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决。而干事创业,关键在干部,核心是人才。科学培养人才、广泛集聚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是宝鸡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要切实增强为宝鸡突破发展选干部、聚人才的紧迫感,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贯穿到公开选拔的全过程,切实把各条战线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俊昌说。
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发出“招贤榜”,市县统筹、上下联动,拿出 15个副县级职位和 73个科级职位,这是我市多年来公选职位数最多的一次,并且超过前 6次公选职位数的总和。特别是对科级职位打破身份、行业限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公开选拔,尚属首次。 “ 30岁以下”、“ 35岁以下”,在公选公告中,这些字眼格外引人注目。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在 2011年县乡换届时,由于年轻干部储备不足、特别是 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出现“断层”,在达到县区班子配备的结构性要求上难以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这次公开选拔更加注重干部的年轻化, 35岁以下的正科级领导干部报考副县级职位任职年限不受限制,报考正科级职位的必须在 35岁以下,报考副科级职位的必须在 30岁以下,这种力度前所未有。
一石激起千层浪。“你报名了吗?”“你报了哪个职位?”公选的大幕刚一拉开,立即在我市引起强烈关注。据介绍,最终开考的 14个副县级职位和 52个科级职位,报考人数达到 1320人,报考比例平均为 20:1,其中市人大办信访科科长职位比例为51:1,市文广局副局长职位报考比例最高达到 59:1。报名人数多、参考率高,为公开选拔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公开选拔向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阳光操作 搭建公平竞争的大舞台
不看出身、不凭关系,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是这次公开选拔的最大亮点。
原来在渭滨区教研室工作的李刚,自认为“起点很低、属草根阶层”、“即使考不上,也没人笑话”,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一跃成为市委理论讲师团副团长,在全市教育系统引起不小的震动。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的李冬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而现在他将走上陈仓区拓石镇副镇长岗位。市妇联副主席一职,竞争相当激烈,共有 30多人报名,在麟游县工作十多年,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高芳珍,勇于挑战,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胜出。
公平促公信,竞争择英才。据了解,在这次全市公开选拔中,公选出的绝大多数干部来自普通家庭,来自基层一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为了杜绝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赟多次对公选办的同志叮咛:公选每个环节都要周密安排、精心实施,体现阳光操作,让考得好、干得好、口碑好的干部脱颖而出,让组织放心、干部心服、群众满意。
一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需要科学的设计、如铁的规则和不偏不倚的裁判。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公选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做到了规划在前、方案在前、环环相扣、严密规范。
笔试按高考模式进行,实行严格的保密工作制度,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抽调 6人组成 2个取题小组,赴中组部指定的命题中心取题,笔试结束后再将试卷送回命题中心阅卷。
科级职位面试主要采取结构化面试,对应试者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试,考官由市级部门、县区相关领导和专家担任;县级职位面试既有结构化面试又有无领导小组讨论, 49名考官全部从省级机关和外市邀请;两个层次的面试考官均于面试前一天晚上抽调或报到,面试开始前一小时经过两轮再抽签分组,这让投机钻营、打招呼、拉关系者无机可乘。
公选全过程向社会公开,置于“阳光”之下,杜绝暗箱操作。市纪委全程参与,向社会发布监督电话号码。面试环节邀请公选职位单位领导、“两代表一委员”现场观摩监督;引入技术监督手段,对面试全程摄像。同时,所有组织者不担任考官,考官有亲属是考生的一律回避。
据了解,在科级职位确定的 51名拟任人选中,除 2个职位因为资格审查的原因不是综合排名第一名,其余全为综合排名第一名。
公平让人服气,公开给人信任。今年只有 24岁的刘新杰考到市委办总值班室工作。他家在周至,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家庭妇女。他说:这次公选方案科学、制度规范、组织严密,既为我们年轻干部创造了一次难得的展示才华的机会,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广阔舞台。许多参加公选的干部表示:“公选全程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不论考上还是没考上,我们都心服口服。”据了解,到现在为止,我市公选工作还没有出现一例有关公选工作程序方面的信访、反映或举报。
科学考核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避免“高分低能”,让干得好的考得好,一直是公开选拔工作的一大难题。
在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办事处当副主任的李志刚,这次报考了市人大办信访科科长一职。在开考前,他听到公选竞争比较激烈,担心自己出身平民家庭选不上,对公选的公正性缺乏信心。但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后,他成为科级职位总成绩第 1名。他说:“公选考的是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关系,如果没有平时的学习积累和深入思考,没有在实践中的历练和总结,就不能最后胜出。” 1978年出生的袁军平是这次走上副县级领导岗位的最年轻的一个,他认为,现在给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努力工作,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科级职位注重基本素质,县级职位注重工作能力,是这次公选的一条主线。市公选办负责人介绍, 2008年我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时,有一位山东的考生报考宝鸡高新区副主任一职,在笔试、面试环节表现优异,但一考察却令人失望。为了解决“能考不能干”、“能说不会干”的问题,我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次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与历年相比,有两个最大的不同:一是笔试成绩只作为入围面试的门槛,不计入总成绩;二是增设德才与业绩评估环节,评估成绩占面试总成绩的 40%。
具体评估分为静态评估和群众评估两个方面。静态评估在外地聘请专家组,依据考生“工作经历及任职经历”、“学习及培训经历”、“工作业绩”、“其他相关因素”等评价要点打分。群众评估环节,在被评估对象所在单位召开评估大会,召集“管他的、他管的、共事的、服务的”,对被评估对象平日里的德才表现、工作业绩,进行正向和逆向打分。
许多干部坦言:评估环节,在复杂岗位上的占便宜,业绩突出的占便宜,群众基础好的占便宜。这正符合我市开展公开选拔的初衷。
公开选拔,让广大干部认识到,要担当重任,必须靠实力、凭才干,看作风、讲实绩。这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不论是公选中最后的胜出者,还是众多的参与者,普遍增强了靠学习提高基本素质、靠实干赢得群众认可、靠德行树立良好形象的意识。
对于通过公选即将走上新的岗位的干部来说,有着更多的感想。他们纷纷表示,新的职位更多是一种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履职尽责,为宝鸡加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