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公开选拔考试成了年轻干部走向领导岗位的一条捷径。
实践证明,通过公开选拔考试基本上做到了公开民主、公平公正、优中选优,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可以说公选干部是一种好的制度,它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领导干部的进取精神,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公开选拔考试这一制度也存在着“重分数,轻实践”、“重考试,轻考察”等倾向,致使一些公考上来的干部“经看不经用”。他们中的有些人,不能正确估量自己,认为自己是通过考上来的,能力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于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自命不凡、 “有才无德”比“无才无德”、“有德无才”更可怕。
选拔干部,必须把“德”字放在首位,以德为先,能力再强,如果道德品质不过硬,这样的干部往往要贻误事业,害人害己。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能简单地凭分数论英雄、一考定终身,而要不断改进公开选拔的方式方法,确保选拔上来的领导真正德才兼备。“没有才的领导干部要误事,但没有德的领导干部会坏事。”学历再高、知识再多,但法纪底线太低,甚至低于普通百姓,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不管一个人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只要他不具备“德”,就不能提拔使用。
在今后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既要“考才”,更要“考德”,把道德品质高下作为衡量一个干部能不能提拔使用的首要条件。要努力改进考察方法,拓宽考察渠道,扩大考察范围,除考察其工作单位的表现外,还要重点考察其“社交圈”、“生活圈”的情况。只有通过全面的考察了解,才能掌握到真实的情况,才会选拔到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