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开促公正 以民主聚民意
襄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襄阳汉江网消息(襄阳日报) 本报讯(记者李晖)10月11日,由襄阳选派的3名干部正式到工信部主要业务司局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9月8日,工信部的12名干部分别在高新区、市经信委和各(县)市区开始挂职。“工信部在干部交流方面与襄阳开展双向互动,为襄阳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发展之要,在于用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着力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一直是襄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近几年来,我市结合实际,进行了大胆改革探索。自2002年开始,我市率先探索建立了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对干部选任轨迹进行实时全程监控,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责任意识。这一做法经过不断完善总结后在全国推广。
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直部门“一把手”公开选拔、县(市)区长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等工作,得到上级组织部门的肯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业内人士称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继2008年面向全省公开选拔23名35岁以下副县级年轻干部之后,我市又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了8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市直机关先后有 164名干部通过“两推一述”、述职竞岗、竞争上岗等办法走上中层岗位,各县(市)区也广泛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选拔了一批优秀干部。
着眼于选优配强推进县域发展的“帅才”,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来引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2011年9月,我市在县(市)区领导班子换届中,以公开推荐、差额选拔的方式,面向全市一次性公开选拔8名县区党政正职。这在襄阳堪称力度最大的一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在湖北省范围内也尚属首次。
同年11月,我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20名县级领导干部,将选干部与引人才结合起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襄阳“公选”对其中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给予20万元补贴,吸引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477人报名,776名参选人员中博士108人、硕士222人。
挂职锻炼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锻炼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选派27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省直机关及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并邀请67名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省直机关及金融部门干部来我市挂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2010年,我市一次性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11名青年教师到市直机关挂任副职。其中,7名工程技术专业的青年教师还在华中制药、汉丹机电、安能热电等企业“双挂职”,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
市委坚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选准用好干部、选优配强班子的治本之策,注重在发展一线选配干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目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述职竞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已成为我市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为各类优秀人才比拼实力、展示自我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科学管理,奖优罚劣激活力。市委今年还出台了即时记功奖励办法,设立了“襄阳功勋奖”等奖项,对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党政群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即时记功奖励,颁发证书、奖章和奖金,获奖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