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田建平)公选干部常态化、把好干部提名“第一道关口”、打造面向基层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党的十七大以来五年间,我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破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努力构建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干事激情。
过去,干部选任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公众只知道选任结果而不了解选任过程,往往会产生很多猜测。竞争性选拔,就是要把选官放到赛场之上、公众眼前。五年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遴选等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干部晋升的传统模式。省委带头坚持公开选拔常态化,2008年、2011年两次组织公开选拔,共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46名。在去年县乡集中换届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干部占调整干部总数的1/3以上。
公开、公道、公正地选人,是为政者的职业操守和政治品格,更要靠一整套科学的干部选任机制来保证。时光驶入2010年,省委加快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制定实施了“6+7”干部选任改革意见和具体措施,涵盖了树立导向、优化结构、“一把手”选拔管理、推进交流、竞争性选拔和干部宏观管理6方面的改革举措和“7个一批”具体措施。经过两年努力,7项措施均已完成,一大批优秀干部被选拔到重要岗位。
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根本在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初始提名是干部选任的 “第一道关口”,在现行的干部体制下,一旦获得组织提名,后面的程序一路“绿灯”。2010年,省委组织部探索建立“公开提名、民主提名、综合分析提名、责任提名和竞争提名”的干部选任提名制度,并在119个县(市、区)全面实行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从制度上避免了 “一人提议,众人附和”的“一言堂”积弊。
为扭转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减少等结构性矛盾,省委打出了一套优化干部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的政策“组合拳”,包括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从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拔乡镇书记到省直机关任职、选拔县委书记担任省直厅局领导,努力打造一条完整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人才选拔培养链。以大学生村官为例,我省先后选聘了2.9万名大学生村官,其中有8000名被录用为公务员或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153名通过公开遴选进入乡镇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