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0月6日电(记者 叶建平)他们,曾经是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走上了科级干部的岗位。
2009年,四川遂宁市在全国率先打破身份、学历等限制,面向100万外出农民工定向公开选拔3名科级领导干部。他们是那次“试验”的最先受益者,被社会誉为“农民工”干部。
3年了,他们在新岗位上究竟干得如何?记者最近对他们进行了回访。
角色之变:从“享受服务”到“为民服务”
9月17日,在射洪县官升镇见到杨加林时,他正在官升小学附近的严家桥检查着桥梁加固情况。9月10日,遂宁市遭受有气象灾害纪录以来最大暴雨袭击,射洪就是最重的灾区。从那时起,杨加林就一直在灾区忙碌着。
杨加林就是其中一名“农民工”干部,当年“考”上了官升镇副镇长。谈到新岗位,他突然蹦出了一句话:“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享受服务到为百姓服务。”
杨加林的父亲是一名村主任,他从小就受父亲影响,想替老百姓办点事。“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最想要什么,只是没有机会为他们服务。当年,我在美丰公司打工,听到家乡面向农民工定向公选科级干部,就回来试试。没想到,真让我给考上了。”
何仁兵和姚祥是当年定向公选的另外两名“优胜者”,分别在蓬溪县金龙乡任副乡长和大英县招商局任副局长。与杨加林一样,他们当初报考,就是想回乡开创人生新天地,为百姓做点实在事。
“我是蓬溪人,当时在成都一家加油站打工。别人都劝我别回去,说人选肯定是内定好的。”何仁兵直言不讳,“公选比高考还严格,经过了初审、笔试、面试等许多道关卡。直到今天,我仍感觉像场梦。”
能力之变:从“一把刀”到“多面手”
这是一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创新,为农民工进入干部队伍开辟了捷径,但取胜的关键,仍在于其自身素质。
记者了解到,3名“农民工”干部都曾在打工的单位干得很出色。然而,基层情况错综复杂,他们要胜任新岗位,仍需进一步“充电”和实践的磨炼。
姚祥告诉记者,上任前,他们前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主要学公共管理。“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应急突发事件处理,这对我们这些打工者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姚祥学到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的知识,在不久前的暴雨洪水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来在招商局,突发事件相对较少。上个月我调到象山镇当副镇长,一来就遇到洪水,刚好用上了当时学的招。”姚祥说,“灾情发生后,我立即下基层了解灾情、安排抢险救灾人员、紧急转移老百姓。对于部分没有去处的老百姓,我将他们安置办公楼里,最终平稳度过了这次大灾。”
与姚祥一样,在新岗位上,另两名“农民工”干部也从过去的专业精英变成了“多面手”。例如,在几年基层实践中,何仁兵经常到农业部门找专家学习农技,从一名加油工人变成了农技人员,指导百姓防治稻飞虱等病虫害。
价值之变:“新岗位让我们找到真正的人生”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3名“农民工”干部都兑现了当年的承诺,帮助百姓解决了许多困难事。
跟着杨加林来到二明村,村民们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原来,去年他结对帮扶这个村,我们所走的这条近5公里的水泥路,也是他去争取来的项目。
60岁村民吴朝贵告诉我们,有了这条路,他们家粮食再不愁卖了。“过去,路不通,我们每斤比市场价便宜两分,别人都不来收。现在,路好了,粮食蔬菜也都卖得起价了。”
何仁兵在金龙乡任副乡长期间,发现全乡老百姓“靠天吃饭”,水利设施严重落后。3年来,他多次向上级部门打报告申报项目,于2010年开始试点修建拦河堰。“今年底前,10个村3000多户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有望全部得以解决。”
“新岗位让我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何仁兵的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或许不是那次公选,何仁兵他们无法真正明白人生的价值。
据了解,遂宁市以公选农民工科级领导干部为起点,把统筹定向公选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不断扩大公选范围和数量,已选出“农民工”干部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