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副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
瓯网讯 (记者 潘秀慧) 近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了我市第四批“开门约荐、差额遴选”11名副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经过历时一个半月的遴选,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等在内的1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遴选工作全部完成。
四批遴选择优产生49名领导干部
“开门约荐、差额遴选”领导干部,是今年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内民主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综合比选、面试等遴选程序,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提名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度、透明度和公信度,为温州加快转型发展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敢于担当的干部。
年初以来,结合市直部门领导班子集中调整,我市迄今已开展了4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其中,第一批是选拔市直部门正职,第二批是面向长期未提拔副县级领导干部人选的市直单位“定向遴选”副县级干部,第三批是遴选市直单位“双副”人选,此前开展的第四批大部分为市直部门副职岗位。经过四次遴选,共选拔产生16名正县级领导干部、3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和2名市直单位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在我市,这一全新的选拔方式,与绩擢、公开选拔共同组成今年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三驾马车”。根据统计,在今年我市新提拔任用的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约占总数的70%左右,大大超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四分之一比例。
“遴选的过程注重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导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一飞说,干部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干部存在进取心不足、缺乏激情活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转型发展,试行“开门约荐、差额遴选”,目的就在于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激活温州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开门纳贤搅动一池春水
从相对封闭运行的“少数人选人”到自荐、推荐、“海推”等组成的“多数人选人”,“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带来的干部选任新气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在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参与遴选、展现自我的极大热情。
以第四批遴选为例,此次向社会发布的11个遴选职位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市委党校副校长、县(市、区)政府副职等,均有一定的分量。其中,3个职位面向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交流,8个职位面向正科级或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遴选。为提高人岗匹配性,大部分岗位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及工作经历要求。同时,为加强结构性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有2个岗位定向非中共党员选拔,1个岗位面向女性、非中共党员选拔。
“我熟悉这方面工作,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适合这个岗位,可以发挥专长”……短短一天里,设在市行政中心10楼1号会议室的报名点内,这样的自荐者络绎不绝。据统计,共有139人次参与报名,其中报名最多的岗位是市委党校副校长,共有30人参与竞争。
按照要求,每位推荐报名人员除要填写《报名表》之外,还须提交经单位核实确认的个人工作岗位经历、近三年主要工作业绩、教育培训经历、奖励等情况。同时,市委组织部成立了由部领导、相关职能处室处长等组成的多个约谈小组,接受自荐干部的约谈,交流个人思想、任职意愿等。随后,组织部门相继组织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和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工作,对报名者进行层层遴选,最终产生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拟任人选。
“虽然这次没有遴选成功,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很透明,扩大了干部选拔的民主,让大家看到了凭实力提任的希望。”一位自荐参与所在单位副县级职位遴选的正科级干部如是表示。
选拔环节充满创新与突破
作为对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深化和升级,“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在干部初始提名阶段植入公开环节和竞争环节,通过多元立体推荐和差额综合遴选,实行层层竞争、逐轮淘汰。同时,它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开选拔,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注重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人岗匹配性的分析比较,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此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干部工作中,除原有的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环节外,还增设了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两个环节,作为能否进入面试环节的两道“门槛”,突出“实绩”在各个环节的把关作用,以便更全面、科学地筛选面试入围者,避免出现“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现象。
在综合素质评价环节,组织部门成立了4个由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领导能力、岗位阅历、职位匹配、履职成效、发展潜力等五个维度,对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行评价排序并确定入围人选。随后,按选拔职位成立考核小组,深入人选所在单位进行考核,采取实绩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人选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人岗匹配度。
“在遴选过程中前置差额考核环节,能确保考准考实人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干部选拔大多实行等额考察工作,由于考察人选不具有竞争性,就容易出现“走过场”的弊端。此次增设考核环节,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展选人视野范围,不仅考核了某一职位的拟任人选,也通过考核发现了一批优秀干部,为下次干部选拔做好人选储备。
此次遴选的另一突破,是对面试规则进行大胆创新,采取集体面谈形式,围绕特定开放式主题,由评委和面试人员在30分钟内开展互动交流。面试人员要在20分钟内回答若干道必答题,再由评委利用10分钟时间,根据其回答情况进行跟踪提问,以此进一步考察了解人选的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和职位适应程度等情况。同时,在亮绩比绩、综合比选等环节,注重考察干部日常德才表现、近几年工作业绩等,确保干得好的选得上、实绩优的出得来。
市委组织部表示,下阶段将制定“开门约荐、差额遴选”规范性意见,对在什么情况下启动“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以及遴选的范围、程序步骤等作出详细规定,推进这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常态化开展。
瓯网讯 (记者 潘秀慧) 近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了我市第四批“开门约荐、差额遴选”11名副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经过历时一个半月的遴选,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等在内的1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遴选工作全部完成。
四批遴选择优产生49名领导干部
“开门约荐、差额遴选”领导干部,是今年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内民主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综合比选、面试等遴选程序,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提名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度、透明度和公信度,为温州加快转型发展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敢于担当的干部。
年初以来,结合市直部门领导班子集中调整,我市迄今已开展了4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其中,第一批是选拔市直部门正职,第二批是面向长期未提拔副县级领导干部人选的市直单位“定向遴选”副县级干部,第三批是遴选市直单位“双副”人选,此前开展的第四批大部分为市直部门副职岗位。经过四次遴选,共选拔产生16名正县级领导干部、3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和2名市直单位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在我市,这一全新的选拔方式,与绩擢、公开选拔共同组成今年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三驾马车”。根据统计,在今年我市新提拔任用的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约占总数的70%左右,大大超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四分之一比例。
“遴选的过程注重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导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一飞说,干部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干部存在进取心不足、缺乏激情活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转型发展,试行“开门约荐、差额遴选”,目的就在于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激活温州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开门纳贤搅动一池春水
从相对封闭运行的“少数人选人”到自荐、推荐、“海推”等组成的“多数人选人”,“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带来的干部选任新气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在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参与遴选、展现自我的极大热情。
以第四批遴选为例,此次向社会发布的11个遴选职位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市委党校副校长、县(市、区)政府副职等,均有一定的分量。其中,3个职位面向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交流,8个职位面向正科级或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遴选。为提高人岗匹配性,大部分岗位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及工作经历要求。同时,为加强结构性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有2个岗位定向非中共党员选拔,1个岗位面向女性、非中共党员选拔。
“我熟悉这方面工作,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适合这个岗位,可以发挥专长”……短短一天里,设在市行政中心10楼1号会议室的报名点内,这样的自荐者络绎不绝。据统计,共有139人次参与报名,其中报名最多的岗位是市委党校副校长,共有30人参与竞争。
按照要求,每位推荐报名人员除要填写《报名表》之外,还须提交经单位核实确认的个人工作岗位经历、近三年主要工作业绩、教育培训经历、奖励等情况。同时,市委组织部成立了由部领导、相关职能处室处长等组成的多个约谈小组,接受自荐干部的约谈,交流个人思想、任职意愿等。随后,组织部门相继组织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和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工作,对报名者进行层层遴选,最终产生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拟任人选。
“虽然这次没有遴选成功,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很透明,扩大了干部选拔的民主,让大家看到了凭实力提任的希望。”一位自荐参与所在单位副县级职位遴选的正科级干部如是表示。
选拔环节充满创新与突破
作为对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深化和升级,“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在干部初始提名阶段植入公开环节和竞争环节,通过多元立体推荐和差额综合遴选,实行层层竞争、逐轮淘汰。同时,它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开选拔,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注重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人岗匹配性的分析比较,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此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干部工作中,除原有的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环节外,还增设了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两个环节,作为能否进入面试环节的两道“门槛”,突出“实绩”在各个环节的把关作用,以便更全面、科学地筛选面试入围者,避免出现“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现象。
在综合素质评价环节,组织部门成立了4个由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领导能力、岗位阅历、职位匹配、履职成效、发展潜力等五个维度,对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行评价排序并确定入围人选。随后,按选拔职位成立考核小组,深入人选所在单位进行考核,采取实绩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人选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人岗匹配度。
“在遴选过程中前置差额考核环节,能确保考准考实人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干部选拔大多实行等额考察工作,由于考察人选不具有竞争性,就容易出现“走过场”的弊端。此次增设考核环节,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展选人视野范围,不仅考核了某一职位的拟任人选,也通过考核发现了一批优秀干部,为下次干部选拔做好人选储备。
此次遴选的另一突破,是对面试规则进行大胆创新,采取集体面谈形式,围绕特定开放式主题,由评委和面试人员在30分钟内开展互动交流。面试人员要在20分钟内回答若干道必答题,再由评委利用10分钟时间,根据其回答情况进行跟踪提问,以此进一步考察了解人选的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和职位适应程度等情况。同时,在亮绩比绩、综合比选等环节,注重考察干部日常德才表现、近几年工作业绩等,确保干得好的选得上、实绩优的出得来。
市委组织部表示,下阶段将制定“开门约荐、差额遴选”规范性意见,对在什么情况下启动“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以及遴选的范围、程序步骤等作出详细规定,推进这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常态化开展。 |
11名副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
瓯网讯 (记者 潘秀慧) 近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了我市第四批“开门约荐、差额遴选”11名副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经过历时一个半月的遴选,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等在内的1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遴选工作全部完成。
四批遴选择优产生49名领导干部
“开门约荐、差额遴选”领导干部,是今年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内民主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综合比选、面试等遴选程序,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提名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度、透明度和公信度,为温州加快转型发展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敢于担当的干部。
年初以来,结合市直部门领导班子集中调整,我市迄今已开展了4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其中,第一批是选拔市直部门正职,第二批是面向长期未提拔副县级领导干部人选的市直单位“定向遴选”副县级干部,第三批是遴选市直单位“双副”人选,此前开展的第四批大部分为市直部门副职岗位。经过四次遴选,共选拔产生16名正县级领导干部、3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和2名市直单位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在我市,这一全新的选拔方式,与绩擢、公开选拔共同组成今年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三驾马车”。根据统计,在今年我市新提拔任用的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约占总数的70%左右,大大超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四分之一比例。
“遴选的过程注重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导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一飞说,干部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干部存在进取心不足、缺乏激情活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转型发展,试行“开门约荐、差额遴选”,目的就在于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激活温州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开门纳贤搅动一池春水
从相对封闭运行的“少数人选人”到自荐、推荐、“海推”等组成的“多数人选人”,“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带来的干部选任新气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在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参与遴选、展现自我的极大热情。
以第四批遴选为例,此次向社会发布的11个遴选职位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市委党校副校长、县(市、区)政府副职等,均有一定的分量。其中,3个职位面向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交流,8个职位面向正科级或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遴选。为提高人岗匹配性,大部分岗位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及工作经历要求。同时,为加强结构性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有2个岗位定向非中共党员选拔,1个岗位面向女性、非中共党员选拔。
“我熟悉这方面工作,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适合这个岗位,可以发挥专长”……短短一天里,设在市行政中心10楼1号会议室的报名点内,这样的自荐者络绎不绝。据统计,共有139人次参与报名,其中报名最多的岗位是市委党校副校长,共有30人参与竞争。
按照要求,每位推荐报名人员除要填写《报名表》之外,还须提交经单位核实确认的个人工作岗位经历、近三年主要工作业绩、教育培训经历、奖励等情况。同时,市委组织部成立了由部领导、相关职能处室处长等组成的多个约谈小组,接受自荐干部的约谈,交流个人思想、任职意愿等。随后,组织部门相继组织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和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工作,对报名者进行层层遴选,最终产生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拟任人选。
“虽然这次没有遴选成功,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很透明,扩大了干部选拔的民主,让大家看到了凭实力提任的希望。”一位自荐参与所在单位副县级职位遴选的正科级干部如是表示。
选拔环节充满创新与突破
作为对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深化和升级,“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在干部初始提名阶段植入公开环节和竞争环节,通过多元立体推荐和差额综合遴选,实行层层竞争、逐轮淘汰。同时,它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开选拔,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注重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人岗匹配性的分析比较,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此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干部工作中,除原有的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环节外,还增设了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两个环节,作为能否进入面试环节的两道“门槛”,突出“实绩”在各个环节的把关作用,以便更全面、科学地筛选面试入围者,避免出现“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现象。
在综合素质评价环节,组织部门成立了4个由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领导能力、岗位阅历、职位匹配、履职成效、发展潜力等五个维度,对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行评价排序并确定入围人选。随后,按选拔职位成立考核小组,深入人选所在单位进行考核,采取实绩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人选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人岗匹配度。
“在遴选过程中前置差额考核环节,能确保考准考实人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干部选拔大多实行等额考察工作,由于考察人选不具有竞争性,就容易出现“走过场”的弊端。此次增设考核环节,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展选人视野范围,不仅考核了某一职位的拟任人选,也通过考核发现了一批优秀干部,为下次干部选拔做好人选储备。
此次遴选的另一突破,是对面试规则进行大胆创新,采取集体面谈形式,围绕特定开放式主题,由评委和面试人员在30分钟内开展互动交流。面试人员要在20分钟内回答若干道必答题,再由评委利用10分钟时间,根据其回答情况进行跟踪提问,以此进一步考察了解人选的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和职位适应程度等情况。同时,在亮绩比绩、综合比选等环节,注重考察干部日常德才表现、近几年工作业绩等,确保干得好的选得上、实绩优的出得来。
市委组织部表示,下阶段将制定“开门约荐、差额遴选”规范性意见,对在什么情况下启动“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以及遴选的范围、程序步骤等作出详细规定,推进这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常态化开展。
瓯网讯 (记者 潘秀慧) 近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了我市第四批“开门约荐、差额遴选”11名副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经过历时一个半月的遴选,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等在内的11个副县级领导职位遴选工作全部完成。
四批遴选择优产生49名领导干部
“开门约荐、差额遴选”领导干部,是今年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内民主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综合比选、面试等遴选程序,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提名权,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度、透明度和公信度,为温州加快转型发展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敢于担当的干部。
年初以来,结合市直部门领导班子集中调整,我市迄今已开展了4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其中,第一批是选拔市直部门正职,第二批是面向长期未提拔副县级领导干部人选的市直单位“定向遴选”副县级干部,第三批是遴选市直单位“双副”人选,此前开展的第四批大部分为市直部门副职岗位。经过四次遴选,共选拔产生16名正县级领导干部、3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和2名市直单位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在我市,这一全新的选拔方式,与绩擢、公开选拔共同组成今年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三驾马车”。根据统计,在今年我市新提拔任用的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约占总数的70%左右,大大超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规定的四分之一比例。
“遴选的过程注重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导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一飞说,干部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干部存在进取心不足、缺乏激情活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州转型发展,试行“开门约荐、差额遴选”,目的就在于创新干部选拔机制,激活温州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开门纳贤搅动一池春水
从相对封闭运行的“少数人选人”到自荐、推荐、“海推”等组成的“多数人选人”,“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带来的干部选任新气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在广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他们参与遴选、展现自我的极大热情。
以第四批遴选为例,此次向社会发布的11个遴选职位包括市财政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市委党校副校长、县(市、区)政府副职等,均有一定的分量。其中,3个职位面向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交流,8个职位面向正科级或副县级领导干部进行遴选。为提高人岗匹配性,大部分岗位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及工作经历要求。同时,为加强结构性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有2个岗位定向非中共党员选拔,1个岗位面向女性、非中共党员选拔。
“我熟悉这方面工作,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我适合这个岗位,可以发挥专长”……短短一天里,设在市行政中心10楼1号会议室的报名点内,这样的自荐者络绎不绝。据统计,共有139人次参与报名,其中报名最多的岗位是市委党校副校长,共有30人参与竞争。
按照要求,每位推荐报名人员除要填写《报名表》之外,还须提交经单位核实确认的个人工作岗位经历、近三年主要工作业绩、教育培训经历、奖励等情况。同时,市委组织部成立了由部领导、相关职能处室处长等组成的多个约谈小组,接受自荐干部的约谈,交流个人思想、任职意愿等。随后,组织部门相继组织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和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工作,对报名者进行层层遴选,最终产生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拟任人选。
“虽然这次没有遴选成功,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很透明,扩大了干部选拔的民主,让大家看到了凭实力提任的希望。”一位自荐参与所在单位副县级职位遴选的正科级干部如是表示。
选拔环节充满创新与突破
作为对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一种深化和升级,“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在干部初始提名阶段植入公开环节和竞争环节,通过多元立体推荐和差额综合遴选,实行层层竞争、逐轮淘汰。同时,它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开选拔,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注重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人岗匹配性的分析比较,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此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干部工作中,除原有的个人自荐、开门约谈、亮绩比绩、面试、综合比选等环节外,还增设了综合素质评价和考核两个环节,作为能否进入面试环节的两道“门槛”,突出“实绩”在各个环节的把关作用,以便更全面、科学地筛选面试入围者,避免出现“干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现象。
在综合素质评价环节,组织部门成立了4个由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领导能力、岗位阅历、职位匹配、履职成效、发展潜力等五个维度,对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行评价排序并确定入围人选。随后,按选拔职位成立考核小组,深入人选所在单位进行考核,采取实绩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掌握人选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人岗匹配度。
“在遴选过程中前置差额考核环节,能确保考准考实人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干部选拔大多实行等额考察工作,由于考察人选不具有竞争性,就容易出现“走过场”的弊端。此次增设考核环节,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展选人视野范围,不仅考核了某一职位的拟任人选,也通过考核发现了一批优秀干部,为下次干部选拔做好人选储备。
此次遴选的另一突破,是对面试规则进行大胆创新,采取集体面谈形式,围绕特定开放式主题,由评委和面试人员在30分钟内开展互动交流。面试人员要在20分钟内回答若干道必答题,再由评委利用10分钟时间,根据其回答情况进行跟踪提问,以此进一步考察了解人选的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和职位适应程度等情况。同时,在亮绩比绩、综合比选等环节,注重考察干部日常德才表现、近几年工作业绩等,确保干得好的选得上、实绩优的出得来。
市委组织部表示,下阶段将制定“开门约荐、差额遴选”规范性意见,对在什么情况下启动“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工作以及遴选的范围、程序步骤等作出详细规定,推进这一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