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认可,就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握着时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手,微笑赞许。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六载离家鞠躬尽瘁。”沈浩扎根小岗,倾情奉献,直到劳累过度猝然离世。小岗人曾两次摁下红手印请他留任,第三次摁下红手印,是请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小岗。
江淮大地上,沈浩身后,又有300多位与他一样的选派干部,任期届满时被村民按手印挽留。一枚枚红手印,不仅是人民群众对先进典型的褒奖,更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任和重托。
十年来,安徽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4.3万个基层党组织、324.5万名党员,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伟大实践中,淬炼先进性、纯洁性,激发兴皖富民的磅礴动力。他们,不愧是安徽崛起的坚强脊梁!
走到群众中间,走进群众心坎,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我又看到了党的好作风! ”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这样感慨
金秋大别山,层林尽染。2011年10月8日,踏着山间小路,省委书记张宝顺来到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岭村农民汪光胜家。
回忆那天的情景,汪光胜至今心潮澎湃,“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省委书记来我家,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
张宝顺走进汪光胜家时,已近正午,好客的主人准备多添几个菜,张宝顺风趣地摆手制止:“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咱们一家人,不能当‘外客’! ”几个家常菜端上桌,省委书记与一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拉家常,笑语不断。
在大岭村,省委书记走东家到西家,话家长里短,问百姓需求。 “张书记特别亲切随和,咱们有什么话都是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地讲。 ”大岭村党支部书记韩邦言嗓门不小,笑着告诉记者。
“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山区群众最关心。特别是电的问题最突出,一到高峰时段,电力就不足,空调、冰箱只能当摆设……”韩邦言当时一口气说出心里话,省委书记侧耳倾听。
此后,全省小水电自供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迅速启动,统筹解决6个山区县、36个乡镇、60万人口用电。今年春节前,大岭村率先完成电网改造。 “多亏张书记,我们今年过了个亮亮堂堂的春节。 ”村民陈良民喜上眉梢。
从2011年9月开始,以“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的“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在全省集中开展。这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体现了省委的深谋远虑。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新挑战。在少数干部身上,科技发达了,同群众的沟通反而困难了;交通便捷了,与群众的距离反而远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反而低了。这种反常现象引起省委高度警觉。
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就是拜人民为师,把群众放心上。
金寨县麻埠镇齐云村,村民舒秀玲家门口,“好妯娌农家乐”的招牌十分显眼。“这可是省长给咱出的好主意!”舒秀玲一说话就爱笑。 6月13日,省长李斌来这里走访,并住进舒秀玲家。
“省长来的时候,我正在厨房做晚饭,她走进来对我说:‘我来帮你炒两个菜。 ’说着,她就站在我家灶台前忙活起来。 ”舒秀玲回忆说。
驻村当晚,李斌把10多位村民请到舒秀玲家,听他们说说心里话,和大家共同商量如何把农家日子过得更好。饮用水缺乏保障、部分村组不通路……村民们的这些难题,省长一一记下。
开完座谈会,已是晚上9点多。送村民出门的时候,李斌对齐云村村委会主任程兴权说:“明天早上带我去看看群众讲的河堤。 ”第二天清早,李斌6时许起来。 “我们沿河堤走,她一路走一路问,与我们商量整治河道、保持水土的办法。 ”程兴权告诉记者。
“大走访”搭建了干群常来常往的“连心桥”。从去年9月到今年2月底,省、市、县、乡党政及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及村(社区)“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共走访271万户。省、市共修改完善制度规定1981项,省、市、县共收集梳理问题8.3万个。
“我又看到了党的好作风! ”滁州市抗美援朝老战士王金宝感慨地说。
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份期望。
8月24日,记者坐车来到池州市贵池区梅龙街道,眼前豁然一亮,道路宽阔整齐,工地机器轰鸣……70多岁的村民钱卫民,闲时总要来这里转转,“真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钱卫民对记者感叹。
当年,这里发生令人震惊的“梅龙事件”。 2010年11月2日和3日,梅龙街道一些村民先后围堵贵铜公路和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办公场所,掀翻车辆,砸毁厂房。事件的起因是集中区起步区征地拆迁,由于基层政府对有关文件执行、征迁安置不到位,群众产生严重抵触情绪。
“其实,我们有的工作之所以做不好,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完全是因为群众对政策不明白、不清楚,而是因为干部离百姓远了。感情从来是互动的,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有你。 ”时任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如此总结。
深刻教训倒逼作风转变。贵池区妇联主席杨月梅,当时是一名工作组组长,根据市里部署,她和其他5名干部一起,每天早上8点前便赶到梅龙村藕塘组农户家中。她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厨房客厅,耐心听取群众意见,仔细为群众算得失账。
“大同圩是我们祖祖辈辈一担一担挑出来的,离开这儿真不舍得,但拆迁是好事,各级领导确确实实在为我们老百姓办事,我们支持政府决定。 ”先进村双进组村民施祥海说。如今,梅龙街道作为江南集中区的核心区域,已成为池州发展的一大亮点。
“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将这种群众工作深入化、制度化。今年3月,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促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优化工作作风。
8月14日上午,宽敞明亮的无为县信访大厅。县委书记林绪文与信访群众代表面对面交谈,倾听原县化肥厂210户职工反映棚户区改造问题。
“你们的来信我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棚户区必须改造,这一点,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但目前财力有限,只能一年一年分步实施……”林绪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群众代表眉头渐渐舒展:“林书记,有你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我们回去耐心等待。 ”
县分管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实地调研论证,半个月后,拿出县化肥厂棚户区改造方案,并正式列入旧城改造计划,职工表示满意。
在芜湖市各县区,领导干部每天排班开门接访,成为刚性规定。如逢急事,必须由其他领导顶上,不得空缺。
新任厅级领导干部当信访专员,是我省一大创新举措。今年3月,刚刚履新的省民政厅副厅长谢兵和另外几名新任副厅级干部一起,被选派到省信访局担任为期4个月的信访专员。谢兵一到信访局,就接了一起久拖未决的积案。原淮南市第三棉麻厂12名职工,就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多次上访。
谢兵立即带案赶到淮南,面对上访职工的抱怨,谢兵耐心倾听、一一解答。然后,她把相关部门负责人召集起来,与上访职工面对面商量解决办法。反复沟通后,谢兵提出的建议得到各方认同。
“过去没有亲力亲为解决信访问题,不知道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与群众合拍。信访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政府工作的失误以及政策不完善的地方。 ”谢兵深有体会地说。
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中,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愈加密切。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从省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形成制度,到各地设立“学习日”、大讲堂等载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发展“正能量”
7月27日下午,省委中心组举行学习报告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作专题报告。杜鹰报告的题目是《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几个问题》。他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高度,对历史演进历程、发展现状、国家战略布局以及今后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200多人聚精会神,杜鹰每讲一个要点,会场上一片做笔记的沙沙声。
“这个报告信息量大,立意很高,对于我们把握区域发展新趋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提供了有力指导和有益帮助。 ”省委书记张宝顺结合实际畅谈体会。
这是今年以来省委中心组举行的第四场专题学习报告会。此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中宣部副部长王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等陆续应邀前来授课。
“转型发展”、“互联网”、“金融形势”,是四场报告的关键词。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面临四大危险,其中一项就是“能力不足的危险”,这是基于新形势新任务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当“能力不足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面前,学习,成为提升执政能力的不二选择。
1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中心组2012年度理论学习计划》以省委办公厅一号文件印发。 “省委中心组学习是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龙头工程、示范工程。每一份学习计划,都由省委书记亲自审定;每一次集中学习,都由省委书记主持。 ”省委中心组学习秘书、省委讲师团团长宋蓓说。
去年,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经典天天读》丛书出版,省委书记张宝顺亲自作序,提出要“把读书当成工作、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坚持学与思、知与行的统一,在读书学习特别是经典阅读中反复品味、常学常新,不断积累、充实提高”。
每天一大早,省国资委干部段海,总是提前坐上前往单位的公交车,上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书,抓紧读上半个小时。
“除了早上坐公交车,中午也可以留出1小时的读书时间。晚上下班读半小时,还能避开交通高峰,晚饭后再读2个小时,一天就能读上4小时了。 ”段海笑着告诉记者,“去年我读了180多本书,眼界宽了,认识深了,工作起来甭提多带劲了。 ”
省直工委最近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干部职工读书学习各项指标都大幅提升:读书时间平均提高30%,读书数量平均提高近20%,近90%的受访者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给予积极评价。
学习力决定战斗力,这反复为实践证明。
如何建立拉动内需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地服务 “三农”、如何支持自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每年年初,围绕安徽发展的重大主题,省财政厅班子成员牵头,就10多个重点课题进行专题学习,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突袭,省财政厅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深入企业、农村开展专题调研,随后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被省政府《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吸纳,有力推动了我省实现“弯道超越”。
铜陵,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闻名全国,这座城市解放思想、推动改革的强劲动力,就是抓学习。
早在2004年,铜陵市就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 “市委常委每月至少读1本政治理论书籍和若干本业务书籍,每半年亲自写出1篇学习心得或理论文章。 ”“每年市县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每位领导干部每年撰写1到2篇调研报告。”……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党员干部学习画上了“硬杠杠”。
“硬杠杠”落到实处。2008年9月13日,铜陵市委对全市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了一次事前不打招呼的理论测试。 320名后备干部参加测试,基础知识得分不及格的有32人。市委组织部专门抽调他们到市委党校进行为期一周的理论培训,并作出了一年内暂缓提拔的决定。
近年,铜陵改革社区综合管理体制引发关注。铜官山区阳光社区就是改革中第一个挂牌成立的大社区。 “改革不是简单地对原有小社区进行合并,而是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调整。 ”阳光社区党工委委员张声元坦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8月23日上午,记者走进这个社区,张声元对记者谈起他们的学习情况。计生、民政、社保等方面的事情,他都要学习了解。不久前,铜陵市出台政策,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张声元将相关政策规定和办理程序好好研究了一番。 “否则有居民问起来,一问三不知,还谈什么服务呢”?
“学习日”制度由此建立。张声元介绍说,阳光社区安排每个周五下午用两个小时进行集体学习。30多名社区工作人员轮番上台,向同事们介绍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各项事务。两年来,这个制度一直坚持下来,很好地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能力。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2009年夏天,“池州大讲堂”正式开讲。三年来,“大讲堂”从北京、上海等地请来诸多名家学者,为池州的干部提供了解放思想、丰富知识的盛宴。
“大讲堂”刚开讲时,池州市发改委主任丁志友还是市招商局局长:“当时,我们肩负的招商引资任务很重,但怎么招商更有效,我们有些茫然。 ”池州连续邀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官员和国内专家学者做了三期有关招商引资的讲座。 “招商局组织全体干部前去听讲,很好地打开了大伙儿的思路”。
丁志友介绍,通过对讲座中昆山等地经验的借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池州市近年来逐渐转变了招商引资方式。 “比如以前我们习惯搞囊括各行各业的推介会,声势大,效果差。现在,我们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绿色产业,突出招大引强,效果明显”。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习之风劲吹事业风帆!
公推公选16批178名厅级干部,打破成长“天花板”,差额票决、基层导向、问德考德……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政治生态
80后、博士、副厅级,这是团省委副书记周密身上三个鲜亮符号。 “是公选为我们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两年前的公选厅干考试情况,周密历历在目。
2010年11月21日,星期天,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透着几分紧张严肃,全省公推公选27名副厅级领导干部面试在此举行。这是省委直接组织的第16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当时心情有点紧张,在短时间内要回答好评委的4个问题,很不容易。 ”从1224名笔试者中脱颖而出,周密和其他165名考生共同杀进第二轮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