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公选中脱颖而出的152名“县处”即将走马上任,迎接他们的既有鲜花、掌声,也有怀疑、挑战。新任干部如何看待新身份,当好新角色?主管部门如何完善评价择优机制,取得超越“考分”的效果?在8月30日举行的2012年全省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岗前培训上,新、老公选干部和组织部门三方展开热议。
1[怎么看]
既要看重自己,也要看轻自己
1995年至今,我省一直在陆续公选干部,其中,今年是四川连续第8年开展公选。据统计,18年间,我省公选出上万名干部,提拔率近40%,逾半数公选干部被放到重要岗位,成长最快者已跻身省部级。此次特邀发言的甘孜州委常委吕芙蓉、共青团攀枝花市委书记许军峰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两人先后都经历了两次公选——
1999年,吕芙蓉从资中县银山镇党委副书记岗位,公选为内江市民政局副局长,由副科级跃升为副县级;2010年,她从内江市商务局局长岗位公选为雅安市副市长,由正县级跃升为副厅级。
许军峰于2009年从河南省商丘市委办公室信息科科长岗位,公选为江西省贵溪市副市长,2011年又公选为攀枝花团市委书记,3年间历经两次公选,横跨3省。培训班上,针对152名公选“县处”的困惑,两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体会。
“社会对公选干部非常关注。有人认为,公选干部是靠本事考上来的,也有人认为,公选干部会考不会干。”吕芙蓉说,面对各种议论,公选干部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
吕芙蓉认为,公选干部首先姓“公”,因为机会和平台是组织给予的,产生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结果是群众公认的,要有感恩奉献的情怀;公选干部也要敢于去“争”,大家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考上来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毋庸置疑,更应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勇挑重担,走在前面。
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张道平对此非常赞同。他调研发现,有些公选干部对自己认识不清,要么认为自己是凭真才实学考上来的,因而产生优越感;要么认为自己没有背景,腰直不起来。两种极端观点都不可取,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公选干部既不高人一筹,也不低人一等;既要看重自己,也要看轻自己;既要追求事业,也要淡泊名利”。
张道平说,我省选拔领导干部有多种方式和渠道,公选是实现干部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常规选任干部的有益补充。无论哪种方式选出来的干部,都要在岗位上接受组织的考核、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评判,因此,公选干部能干事、干得成事,才是关键。
2[怎么干]
既要克服恐惧,也要快入角色
拟任达州市大竹县副县长的蒋毅,是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考过来的,体制内外的工作跨度令他担忧自己能否适应新角色的需要。拟任巴中市投促委副主任的杨杰,过去是阆中市千佛镇党委书记,从乡镇到机关、从基层一线到招商一线的转变,让他倍感压力。还有一些公选干部坦言,担心自己年轻、资历不足,担心自己能否服众。
如何克服知识和能力恐惧,尽快适应新岗位、新环境?许军峰分享了亲身体会。“新任干部,在享受公选成功的同时,对未来的工作难免会产生一些焦虑。”许军峰说,适当的焦虑能增强责任感,有利于开展工作,但焦虑过度,容易丧失信心;每到一个新舞台也总有一个适应期,缩短这个适应期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学习和调查研究,进而明晰思路、勤奋工作。
回顾两次公选,吕芙蓉说,自己大概经历了“清空、学习、熟悉、融入、拓展”5个阶段。其中,融入环境、融入班子、融入群众是关键。
“享受成功的同时,公选干部一定要倾听掌声后的回声,注重跃升后的提升,防范归零后的凋零!”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隆斌提醒152名公选干部,只有深怀感恩、加强学习、务实进取,才能笑到最后。
3[怎么选]
既要让人会考,也要强化会干
拟任共青团绵阳市委副书记的王小元,是152名干部中最年轻的一位,年仅28岁。她于地震当天到绵阳市委组织部报到,4年来全身心投入到北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在最艰苦的一线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王小元说,自己是本次公选新增“实绩量化”环节的直接受益者,全靠“实绩量化”的分值才位列第一,这在绵阳公选干部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大家都认为,“实绩量化”进一步激发了艰苦复杂地区干部的激情和活力。
杨杰也有同感。公选前,他既担心基层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应考,也担心异地应考难保公平公正。参考后才发现,“实绩量化”对踏实苦干、实绩突出的基层一线,特别是乡镇党政“一把手”非常有利,让他在笔试第二、面试第二的情况下“成功逆转”,最终胜出。
拟任成都市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一处处长的于胜民曾就读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此前任河南省漯河市科技局副局长。他说,自己综合成绩排名第二,又是外省人,以为希望不大,没想到竟然考上了,多亏了四川开放的用人胸怀和 “分类定向选干部”的好政策。
首次对评价择优机制进行实质性探索就取得良好效果,这为公选增添了动力。对此,张道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细化实绩量化指标、把握职位条件设置、强化考题针对性等方面下工夫,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着力构建超越“分数”的评价择优机制,以“考试导向”促进“干事导向”。(记者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