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市2012年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平武考点工作圆满完成结构化面试、实绩量化、体检和考察等程序,16个职位的拟任人选即将进入任用程序。在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中,平武县纪委主动跟进,提前介入,全程监督,营造了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良好氛围,树立了县委广纳群贤、开明开放的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提前介入
严把公选“范围关”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平武高度重视统筹公选工作,始终把公开选拔作为丰富干部选拔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早在公选之初,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就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结合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对全县干部队伍情况和领导班子配备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合理确定公选岗位、范围、考生资格条件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公选岗位的设置上,平武县广泛征求了“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瞄准平武工业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影响和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提出了“两个注重”的指导思想,即注重对紧缺急缺专业性人才的吸引集聚,注重对现有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实现公选工作的最大效益。通过反复酝酿,科学设置了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统计局总统计师、农业局总农艺师、林业局总工程师、阔达藏族乡副乡长、平南羌族乡副乡长等近20个科级职位,彰显了县委以正确用人导向推进平武发展振兴和长治久安的坚定决心。
在公选范围、资格条件的确定上,县纪委派员全程参与,根据掌握的县内干部队伍情况,对照设置的公选岗位,客观权衡公选岗位的实际吸引力、公共性和竞争性,认真分析潜在的报考者,据此合理设置公选范围和资格条件,有效避免外界对公选工作“萝卜公选”的疑虑。特别是针对个别吸引力不大、专业性强的岗位,县纪委与县委组织部反复磋商,在坚持公选的公平、公正基础上,充分考虑平武干部实际,适当放宽了个别岗位资格条件,让平武本地干部“有想头,有奔头”,有力调动了平武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公开透明
认真落实群众“四权”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是前提,也是保证。选拔职位公开、资格条件公开、程序步骤公开、考务工作公开、监督方式公开、各阶段考试成绩公开……始终将公开选拔工作置于“阳光”之下,便于考生、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全面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通过平武党政网、政务网、廉政网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发布公选《公告》、《简章》和纪律要求,广泛深入动员,确保公选纪律人人皆知,便于群众监督;在平武廉政网开设公选专栏,开通12388举报电话和8822252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各界举报、投诉。
县纪委邀请了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和政风行风监督员全程参与公选工作的重点、关键环节,并邀请了绵阳广播电视台平武记者站、平武电视台、四川新闻网平武分频道等媒体单位对公选工作进行采访、问询、报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效确保了公选工作风清气正,公开透明。
公选阳光操作,过程公开透明,标准人人平等。选出的是人才,选出的是公心,选出的是民意,也选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全程监督
确保公选公平、公正
县纪委始终坚持把加强监督贯彻于公选工作的全过程,制定具体的监督办法、出台公选工作人员守则、签订遵纪承诺书……以监督促公平,以监督保公正,切实打造“阳光公选”,确保公选姓“公”。
把考生资格审查、结构化面试作为关键环节,在试卷运送保管、考场设定、监考巡视等各个关键步骤,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始终全程监督。在公选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中,县纪委抽调多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全程参与,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对报名者的学历、工龄、工作经历、任职情况等硬性规定进行认真审查、核对。在结构面试中,采用大评委制,除设7名考官外,还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媒体记者、干部职工代表和一般群众代表担任群众评委;考官、群众评委实行“全回避”、“大交叉”,考官、群众评委及考场记分员、计时员、监督员等工作人员全部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分组、分考室,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职位顺序号、个人顺序号;同时,在面试考场和候考室设监督员,由县纪检监察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监督考场面试程序和面试规则的执行情况、面试考官及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考生面试时间执行情况,有效避免了“人情分”、“感情分”出现,打消了外地考生“人选内定”的疑虑,也打破了本地少数考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幻想。面试结束后,立即公布面试成绩及实绩量化评分,并同时发放综合成绩通知单,宣布进入体检人员名单,有效减少了不公正因素介入,以严格规范的操作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