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开选拔,形式进步了,如何避免成为‘花架子’?”“多个岗位,一套试卷,能考出能干的人吗?”……干部选拔任用历来是神秘的话题,前不久,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走进电视访谈节目《对话苏州》,剖析苏州让干部选拔在“阳光”下运行的新“官”念。
十多年来,苏州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公开化,从2000年起,苏州平均每两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竞争性选拔县处职领导干部工作。在选拔过程中,为了从体制上减少“考试专业户”入围,2010年起进一步优化了测评方法,引入了人岗相适度评价。从2011年开始,“公推、差选、票决”干部选任机制在苏州全面推行,形成了一套具有苏州特色、全省全国领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竞争性选拔具体效果如何?“通过竞争性选拔,给了广大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和机会。”郭腊军说,十多年来,苏州通过竞争选拔的方式产生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就有169人,同时,各市、区也在不断地推进竞争性选拔选人用人。可以讲,竞争性选拔已经成为苏州目前干部队伍选人用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从一名普通的女教师一跃成为苏州教育局“一把手”的顾月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9年,当时还是一位年轻女校长的她参加了苏州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从一名县市的副校长直接坐上了苏州市教委副主任的位置。顾月华说,“我们当时参与报名的同志中间有一些是组织推介,我是所有评委都不认识的一个普通的基层工作者,当时是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胜出,体现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公平公正以及公信度。”
干部选拔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怎样才能在赛场中选出“好马”?今年恰逢换届之年,苏州从市一级到各县市、区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以吴中区为例,在该区“千人竞百岗”的干部竞争性选拔活动中,每个岗位的平均竞争率是28∶1,最热门的区民政局副局长一职,竞争率高达60∶1。吴中区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区委办等13个中层职位7月12日举行竞争上岗的最后一轮角逐,13个职位吸引了141名高学历人才,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后,24名差额人选进入组织考察和表决程序。经过现场竞选投票,13个职位的拟任人选新鲜出炉。
工作经历不同,竞聘岗位不同,面对的是同一张卷子,能否考出能干的干部?苏州市人事考试中心主任沈旭说,这套试卷既观察考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又涉及领导讲话艺术,还有不少吴中区区情,考验的是参赛者的综合能力。
吴中区推出“千人竞百岗”、张家港推行市民推荐领导干部、常熟市采取公推直选乡镇领导班子、昆山市采用市委全委会票决办法来决定县职干部留任……目前,苏州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新做法,进一步推进选人用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常态化。本报记者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