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湖北咸安8月2日电 “政之兴,在用人”。近年来,咸安区委坚持用“有利于事业发展”这把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重用干事的人,关键是优先重用干成事的人,因才任用在干事的人,选拔使用能干事的人。
干成事的人优先重用。
这部份干部,是经过组织多年考验、被实践反复检验并被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应该予以重用,让他们担当重任。
一是树立实干导向。坚持“崇尚实干”的用人原则,注重选拔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业绩突出、默默奉献的干部,重用过去干成了事的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实干家委屈,在全区干部中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重用实干人才。对长期工作在一线、过去干成了事的干部,优先予以考虑。今年,调整配备干部5批次261人,其中,16名现在或曾经在乡镇担任过党委副书记及以上领导职务的干部平职级调整担任区直单位正职,1名乡镇长调整担任乡镇党委书记,1名乡镇党委副书记提拔担任乡镇长,53名在征地拆迁一线工作的干部提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三是完善实干机制。把“干事”标准常态化,不断完善实干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民主推荐制,采取“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形式,扩大干部群众参与权;坚持考察预告制,实施干部考察工作前1-3天向被考察单位党组织发出考察预告,扩大干部群众知情权;坚持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区委全委会和常委会民主议事决策程序。坚持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度,对256名职级或职务提拔的区管干部任职全部进行了任前公示,做到干部用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扩大干部群众监督权。
在干事的人因才任用。
这部分干部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一股干事的激情和热情,应尽快把他们推到适当的岗位,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把干事的人用在经济发展一线。咸宁抢抓省委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政策机遇,率先对接“中三角”,打造咸岳九“小三角”,作为“市区一体”主战场的咸安,积极实施“大工业”战略,迫切需要一批肯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近三年,区委从相关单位抽调179名干部,到重大项目建设中,参加项目拆迁协调、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二是把干事的人用在信访维稳一线。从各单位抽调127名有经验的、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组成专班,对口接待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工作作风、涉农问题、企业改制等问题;落实“一名包案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责任人、一套化解方案、一套稳控措施”的信访积案的包案化解机制;成立重点人员帮教小组,严格落实“一人一策”、“一人两专班”等工作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三是把干事的人用在改善民生一线。区委从区直单位抽调56名干部组成专班,参与青龙山公园、嫦娥广场等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把“三万”活动作为考察干部的主战场,从区直89个机关单位选派400名“三万”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对口支持138个村,并从中提拔、交流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干部3批20名。
能干事的人选拔使用。对于这部分干部,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使他们的素质和潜能尽快提升,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一是公开选拔一批。2011年公开选拔14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今年,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区旅游局局长1名、乡镇副科级干部10名、区直单位副科级干部11名,面向全区竞争性选拔乡镇党委副书记(挂职)6名,384人报名参加考试,144人进入面试。
二是下派锻炼一批。将2011年公开选拔的14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安排到区信访局挂职锻炼四个月后,再派到乡镇任职。坚持每季度选派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信访局挂职锻炼。2010年,从区直机关选派17名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对促进村级班子团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2名选派到村任职干部进行提拔使用。
三是重点储备一批。根据不同时期对年轻干部的需求情况,采用“加长板凳”的办法,大力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建立健全了后备干部人才库。2011年,在全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中选拔的17名乡镇党政班子后备干部,有10名后备干部在乡镇换届时被提拔进乡镇领导班子,其中1名担任乡镇长。今年,全区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选拔100名后备干部。
用干事的人,做到用好一个,激励一片;用好一批,激活全区干部队伍,为建设实力咸安、活力咸安、宜居咸安、文化咸安、幸福咸安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许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