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开选拔,形式进步了,如何避免成为‘花架子’?”“多个岗位,一套试卷,能考出能干的人吗?”……干部选拔任用历来是神秘的话题,昨天下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腊军走进电视访谈节目《对话苏州》,剖析我市创新干部任用选拔的新思路、新举措。
刚刚闭幕的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大、政府、政协班子。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突破之年,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在访谈活动中,围绕如何确保竞争性选拔的公平、公开、公正,如何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等话题,郭腊军与各级干部、社区百姓、在线网友等真诚对话,答疑解惑。
对话焦点
选干部,如何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参与度?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组织保证。当前,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公开化,从2000年起,苏州平均每两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竞争性选拔县处职领导干部工作。在选拔过程中,为了从体制上减少“考试专业户”入围,2010年起进一步优化了测评方法,引入了人岗相适度评价。从2011年开始,“公推、差选、票决”干部选任机制在苏州全面推行,形成了一套具有苏州特色、全省全国领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在昨天的访谈现场,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就是公开选拔的参与者和成功者。1996年,她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吴江市最年轻的女校长;1999年,通过苏州历史上第一次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她成功当选苏州市教委副主任,“我的两次破格提拔,都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顾月华坦言,从一个普通的基层工作者走到今天,她亲身体验并见证了公开选拔的公平公正。
郭腊军说,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是我市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竞争性选拔给广大优秀人才创造了很多条件和机会。十多年来,我市通过竞争选拔的方式产生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就有169人,同时,各市、区也在不断地推进竞争性选拔选人用人。可以讲,竞争性选拔已经成为苏州目前干部队伍选人用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目前,竞争性选拔方式比较多,去年以来,我市又面向全市推行“公推、差选、票决”干部选任机制,这一机制解决了过去任用选拔中“少数人选少数人”的情况,同时又有周期短、程序少、成本低、好掌握等特点,现在正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提高。
对话焦点
选干部,一套卷子,能否考出能干的人才?
干部选拔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怎样才能在赛场中选出“好马”?今年恰逢换届之年,苏州从市一级到各市、区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以吴中区为例,在该区“千人竞百岗”的干部竞争性选拔活动中,每个岗位的平均竞争率是28∶1,最激烈的区民政局副局长一职,竞争率竟达到了60∶1。昨天,经历赛场风云,最终胜出者钱刚和首轮笔试就遭淘汰的席月心也来到现场。前者曾经是吴中区侨办秘书科科长,后者是横泾街道上林村党总支书记。“我长期在基层,第一轮笔试就出局,心里总有些遗憾!”席月心说。
工作经历不同,竞聘岗位不同,面对的是同一张卷子,能否考出能干的干部?席月心的遗憾引来现场观众和在线网友的疑问。针对这一话题,市人事考试中心主任沈旭说,这套试卷既观察考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又涉及领导讲话艺术,还有不少吴中区区情,考验的是参赛者的综合能力。“既然是竞争性选拔,就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条件和严格的程序”,郭腊军说,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现在的竞争性选拔干部,除了吴中“千人竞百岗”以外,张家港推行的市民推荐领导干部,常熟市采取公推直选乡镇领导班子,吴江市探索调整不称职县级干部,昆山市采用市委全委会票决办法来决定县职干部留任,还有金阊区、沧浪区采用大评委制度等,这些探索性的做法都很好,总结各自的经验,再取他山之石,才能进一步推进选人用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