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亳州市把竞争性选拔干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加大力度,初步实现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优秀人才搭建了一个公开竞争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提升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结合岗位实际,丰富竞争形式,全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
一是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处级、科级领导干部。2008年开始,连续3年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三批共3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2008年,通过公开选拔确定101名副处级后备干部;2011年,通过市县联动方式公开选拔了40名科级干部;今年上半年,该市又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面向全市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80后干部、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了92名年轻干部任科技副乡镇长;今年6月份,该市为统筹使用干部职数资源、打破干部职数部门所有的格局,面向市直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竞争性选拔10名副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近年来,先后公开选拔了7批次63个县处级干部,2批次132个科级干部。二是推行系统内部竞争上岗。2008年以来,先后拿出市检察院副县级检察院、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委、市法院副县级审判员、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等13个副县级职位,在单位或系统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三是采取比选方式选拔处级领导干部。2008年和2011年拿出市发改委副调研员、市农委副调研员、市计生委副调研员、市民政局副调研员等10个市直单位副处级职位面向乡镇党政正职及本单位内部进行公开比选。
二、完善选拔程序,科学规范操作,努力提高竞争性选拔工作质量
一是科学制定职位资格和条件。按照学过、用过、干过的要求,突出岗位特点,分岗位合理确定选拔对象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资格条件,做到了依岗选人,人岗相宜。2010年,在公开选拔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时,要求报考人员必须具有高校工作经历和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兼顾了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双重要求。二是积极改革干部提名方式。在公开比选中,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干部会议差额民主推荐、党委(党组)集体差额研究建议人选等方式和程序,使群众选择权和组织意图得到统一,切实使品德好、实绩好、能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三是实行全程差额选拔。从报名到笔试、面试、再到组织考察和决定任用,实行层层遴选,层层差额,真正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适合的岗位。全程差额选拔干部,有效地规范了选人用人行为,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实现了人岗相适,优中选强。四是坚持阳光操作。通过多种媒体途径,第一时间公开选拔职位、选拔条件、资格审查、笔试结果、面试结果、入围人选、拟任人选等信息;除纪检监察部门外,主动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对选拔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面试实行“大评委制”,从省直机关邀请部分专家作为面试考官,面试实行现场亮分、现场录像,确保公选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三、立足三个“着力”,树立良好导向,增强竞争性选拔工作针对性
一是着力建立基层干部培养选拔链。畅通基层一线干部流动通道,选拔优秀干部充实上级党政机关,是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的关键环节,也是破解干部成长“天花板”现象的有效举措。该市先后两次公开比选了9名乡镇党政正职到市直单位担任副处级职务,通过岗位锻炼,其中有多名再次“放回”基层,充实到县区领导班子中。面向基层选拔干部促进了基层一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二是着力打通年轻干部成长“快速通道”。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今年4月,该市采取市县联动的方式面向全市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80后干部、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了92名年轻干部任科技副乡镇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了870名年轻干部参与角逐。这次公选不仅拓宽了发现优秀年轻干部的视野,打破了因职数限制制约年轻干部成长的“瓶颈”,给予广大年轻干部一个成长进步的平等机会,在年轻干部中形成了干事创业、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更进一步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结构,有效解决了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优、活力不足等问题。92名科技副乡镇长拟人人选中平均年龄29岁,全部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女干部19人,大学生村官5人,选调生3人。三是着力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防止出现女干部、党外干部“青黄不接”、“临渴掘井”现象,该市专门拿出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旅游局副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位面向女干部公开选拔,专门拿出市人民检察院副院长、市审计局副局长等职位面向党外干部公开选拔。
四、拓宽选人视野,体现公平公正,竞争性选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竞争性选拔干部,打通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才流通的渠道,实现了在更宽的领域、更大的范围选人用人,改变了“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的传统模式。二是促进了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竞争性选拔强调要把公平公正贯穿始终,把人岗相适贯穿始终,把比较择优贯穿始终,把强化监督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用严格的标准选人、用改革的办法选人、用规范的程序选人、用好的作风选人,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真正使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公开选拔的副处级干部中,已有4名担任了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三是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比选工作中,探索了一些改革创新举措。从省直机关邀请部分专家作为面试考官,面试实行现场亮分、现场录像并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参加旁听,人选确定实行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有效保证了公选质量,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张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