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全市县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2012年3月,我市拿出了团市委副书记、市司法局副局长等23个副县级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国、全市进行公开选拔,这是继2010年12月面向全市公开选拔12名副县级领导干部之后,我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又一重要实践,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好评。
既大胆创新又积极稳妥,这是创新选人用人方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一次大实践。
今年春暖花开之际,市委决定:一次性拿出23个副县级领导干部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其中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年轻干部的副县级职位10个,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的副县级专业技术职位5个,面向全市公开选拔的副县级职位8个。同时,要求各县(区)拿出120个科级职位进行公选。在本已有限的职数中,一下拿出了这么多职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充分体现出市委开放的胸襟和创新的胆识。
为积极稳妥推进公选工作,市委组织部制定了《抚州市2012年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方案》,对选拔职位、入选条件、方法步骤等作出明确规定。在人选条件上,不仅规定了选拔对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且逐一明确了各个职位的岗位职责和具体要求;在方法步骤上,从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实地调研、组织考察、竞职演讲和答辩、决定任用等八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范,从而为做好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提供了规范严密的制度保障。
实际操作中,此次公开选拔始终坚持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在改进和完善已有做法上下功夫。比如,在公选规模上,是历次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数量最多的一次;在公选范围上,进一步打破了地域、年龄等界限,让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都能参加竞争;在选拔机制上,考试、考察的方法更加注重“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突出人岗相适的要求。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宋东方说:“这次公选,其视野之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充分表明了市委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开放胸襟,更是我市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方式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既严格严密又公开透明,这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的一次大比拼。
此次公选设置了严密的选拔程序,坚持逐轮淘汰,除了采取以往“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程序外,还增加了“实地调研、竞职演讲和答辩、常委会差额票决”等环节,使得整个公选的竞争更加紧张激烈,有效实现了由“赛场选马”向“战场甄马”的转变。
在笔试环节中,针对23个岗位不同特点“量体裁衣”,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实行“一职一卷”制。在面试环节中,实行“大评委”制评审,将面试评委组扩大至19人,每个考场由7名考官评委和12名群众评委组成评委组。在实地调研环节中,主要测试应试者的综合分析、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科学决策、文字表达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在考生竞职演讲和答辩环节中,不仅要求考生展示自己的机智与灵活、口才与风采,现场自由发挥提问,对考生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考生完成竞职演讲和答辩后,市委常委会议根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心理素质以及个人陈述、回答问题等情况,进行集体把关,确定拟任职人选。
阳光操作、高度透明是这次全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又一亮点。每个考试的步骤都是层层保密、全程监督。除了发挥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外,市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每个环节都派员对公开选拔进行监督。比如笔试方面,按高考模式进行操作,实行严格的保密工作制度。再比如面试,实行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考官、考生以抽签决定考场和考试顺序,每个考场有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担任监督员,面试结束后,由主考官当场公布考试成绩,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开公正。
既激发了热情又选拔了人才,这是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的一次大收获。
目前,历时4个多月的我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从686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杨志奇、余娜等16名优秀干部陆续走上新岗位,整个公选可谓成效显著、战果丰硕。
从干部队伍结构上看,通过公开选拔,既打破干部流动的“壁垒”,实现干部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又使干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市直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整体功能。这次公选,34名差额票决人选分布范围广,有的在市直机关,有的在县(区),有的在省直单位,有的在高等院校;年龄最大的不超过45周岁,35岁以下的干部有16人,占47%,其中30岁以下的有6人。学历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占38.2%。特别是一次选拔了6名80后副县级领导干部,打破了抚州没有80后副县级干部的现状。
从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上来看,此次公选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由于此次公选为干部提供了一次公平竞争和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了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家认识到,要担当重任,赢得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就必须靠实力、凭才干、看作风、讲实绩,从而促使广大干部勤奋学习、勇于竞争、主动接受组织挑选,把精力集中到提高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从社会反响上来看,广大干部群众都为此次公选叫好。大家普遍认为,公开选拔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对干部的主观判断,通过公开选拔,层层考核出来的优胜者更能令人信服,这样不仅体现了一种正确用人的方法,还将有利于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这次公选我没有被选上,但我却看到了希望。”参加了公选考试的考生廖立巍感慨地说,“我这次考试虽然止步于实地调研阶段,但这次公开选拔让我信服,也让我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希望以后还有这样参加公选的机会,我一定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