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清远、揭阳等地市陆续面向全国求贤,公开选拔热门市直单位正职,数量多、职位重,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这是近年来广东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广东已有3个省直单位和8个地市,相继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近几年来,广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竞争性选拔日渐常态化、制度化。
大手笔公开选拔
2008年,广东在创新干部选拔方式上,迈出了有勇气的一步。广东省市联合公选100名优秀年轻干部,京穗两地同时开考,万名评委打分制、过4关13卡60余人选1人……该次公开选拔的创新让考生感觉紧张新鲜。
广东14万公务员,公开选拔100名干部,这个比例算不上大,但它重要的意义在于选人用人的导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竞争性选拔的设置表明广东的用人导向是让能够科学发展的人上,这种导向能够在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此后,广东不断扩大干部选任竞争的范围。2010年3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对全省118名县委书记进行集中考核,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省委常委会提出7名优秀县委书记建议人选,提请省委全体(扩大)会议进行差额投票表决,选出5名拟提拔考察对象,差额率近30%。
类似的竞争性选拔场景还有很多。在省委倡导下,广东竞争性选拔工作朝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县采用了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地处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和部分省直单位相继竞争性选拔干部,动作频繁。
今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产生的8名正厅职干部暨省委委员提名人选,这也是广东首次采用组织提名、全委会民主推荐、常委会差额票决的方法产生省委委员提名人选。今年5月,汕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一次性拿出38个处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国、全市公选,规模前所未有,其中包括市科技局局长、市住建局局长、市城管局局长等3个市直部门正职;揭阳自去年10月份以来先后进行3批处级领导职位的公开推荐后,今年公开选拔5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及50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而潮州也在不久前公开推荐20名市直副处级领导干部。
近年来,竞争性选拔干部在广东日渐常态化,相应的制度也逐渐完善。广东规定省直机关单位出缺或补充副厅级领导职位,原则上要经过竞争性选拔产生;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通过竞争产生比例,省直、市直机关和县直机关一般不低于1/2和1/3。
竞争性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统计显示,2011年全省市县镇三级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领导干部共10258名,占新提拔总人数的49.1%。其中,市直和县直机关委任制领导干部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分别占新提拔总人数的64.7%和50.2%,均超出了1/2和1/3的标准。
阳光下公平“赛马”
为了让竞争性选拔更有公信力,广东各地市在选拔方式上也在进行着探索。选拔过程中新招、实招不断,阳光操作使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机制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08年,广东省市联合公选时首创“大评委制”。由省市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位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省市直相关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担任评委,最后6个测评环节的评委总数超过1万人次,被称为“万人选百官”,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有效防止和克服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
2010年,深圳一次性拿出8个重要的正局级领导岗位公推选拔,现任深圳市审计局局长陈倩雯赶上了这个时机。还没走上竞选讲台时,她心中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多少有些担忧,但看到竞选过程全程录像、票选结果当场公布,阳光操作的做法瞬间打消她的顾虑。
不仅如此,在组织考察中,深圳市还创新采用“两票制”,在发放《民主测评表》的同时,发放《拉票贿选情况调查表》,深入了解考察对象和所在单位遵守组织人事纪律的情况。对公示期间收到的投诉认真进行核查处理,有3人经核查后被取消了拟任人选资格。
为保证选拔过程公开透明,广州市黄埔区将干部选拔过程直接放到了网络上。去年5月,黄埔区选拔正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20人、副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25名,参选干部上台述职、PK过程,全程通过网络视频进行直播。“视频直播向区内各单位公开,收看的人数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各方面‘打招呼’‘做工作’的明显减少了。” 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说。
选拔过程公开公平,选拔结果也要公平。如何平衡参选干部的分数与能力,使竞争性选拔不是简单地“以票取人”“以分取人”?广东一些地市在竞争性选拔中引入履历、资历量化评价体系,应对这个老难题。
“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加1分;正科级领导职务,或镇区担任机关中层正职加1分;近3年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每项加1分;近5年获市级表彰奖励每项加1分……”去年中山公推遴选镇区领导班子副职过程中,引入履历量化计分制度,重票不唯票,让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者脱颖而出。
除了中山,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惠州等地,也在去年以来的公选中相继设置了“人岗相适度测评”环节,对照相应岗位的要求,对干部的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质等进行匹配性测评。另外一些地市还在竞争性选拔中加入了群众监督、心理测评等环节,选拔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不拘一格,海纳百川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广东要完成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必然需要能力素质更高的领导干部,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08年广东在全国范围公选干部,视野开阔,突破了地域、年龄等局限,强调的是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年轻、懂外语是选拔的两大门槛,不少有志者因这两项硬指标被挡在门外。
汪洋书记这样解释设置门槛的意图:在未来几十年里,广东要参与比较高端的国际竞争,就必须有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人。同时广东要探索成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需要有一批较少受传统发展观约束,较多开拓创新意识的年轻干部,所以“我们需要再造一批力量”。
公选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最后产生的100人,除了年纪轻、学历高、外语好之外,大都有较宽阔的视野和较强的事业心,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他们被安排在省管的重要职位上,包括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的5名副市长,以及广州、深圳等市辖区的副区长27名及一批厅、处级职位。
广东选贤任能打破的还有行业的界限。今年2月底,佛山面向全市竞争选拔12名市直副处级领导干部。其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等4个职位首次将民企、外企管理者等体制外人才纳入公选范围。
佛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卫华这样解释引入体制外人才的原因:佛山民营经济特别发达,体制外人才特别多,经贸、信息化、科技等部门,本身的专业性比较强,与佛山产业结合紧密,亟须储备一批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应该吸纳体制外人才进入。
如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需要有更高水平的领导干部队伍进行研判,精准把握,提出对策,各地市全国范围“引智”也频繁出现。今年4月,清远一次性拿出团市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市科技局局长、清远日报社总编辑等4个正处职位面向全国公选。无独有偶,粤东的汕头,也将市科技局局长和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岗位列进了本次竞争性选拔的职位表。在部署未来工作的过程中,发展高端产业成为各地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要抓手。在这其中,人才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两地将极具活力的部门“一把手”岗位拿出来竞争,除了适应部门特点和本市战略调整外,更是对国内外新技术、新理念的一种“海纳百川”。(记者崔华超)
广东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