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开发区公安分局局长”这一岗位后,柏兵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维护辖区平安、打击刑事犯罪,到基层群众中调研……每天几乎从早忙到深夜。在这之前,柏兵担任嘉陵区公安分局政委,在今年2月至3月,全市公安系统竞争性选拔副县级干部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跳跃”。
一项调查表明,在干部选拔上,老百姓最欢迎的方式就是竞争性选拔。全市公安系统一场在南充史无前例的干部选拔方式变革,既是市委在公安机关的试点,也是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在南充的生动实践。继公安之后,市纪委机关和市委组织部也拉开了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序幕。此次竞争性选拔干部,全过程围绕“竞德、竞绩、竞民意”,防止了有“考绩”无“实绩”、“会考”不“会干”的人占先。
此次竞争性选拔,另一破冰之处在于,直击干部选拔最核心、最敏感的环节——初始提名权,即选拔干部,由想干事的、能干事的,自己报名竞争,干部成长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被改变。
破初始提名权
“三变”改变干部成长“路线图”
2月6日下午,一次震撼全市公安系统的会议在市公安局大会议室召开。市委组织部一名负责人在会上宣布,市委决定从公安系统竞争性选拔7名副县级干部。
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会的公安系统10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没有料到的是,此次选拔干部,没有任何目标人选,鼓励符合条件的干部纷纷报名参加竞争。
此次3个单位两批次竞争性选拔副县级干部,是一“破”到底,一个重要的“破冰”之处就是让能干事的、想干事的,自己来报名竞争。“报名竞争的人越多,越能择优选拔干部,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适合的岗位上来。”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9天报名时间结束,全市公安系统47人上交报名表。“这次竞争性选拔会不会走过场,心中没底。”市公安局政治部队伍建设处原处长王瑶琨犹豫不决,经过反复思考后,还是决定去试一试,他认为,新的工作岗位,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市委组织部一名负责人解读认为,初始提名权的打破,是“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拔干部的生动体现,是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生动实践;是干部选拔打破“封闭神秘”,走向“阳光运行”的大胆尝试。通过打破初始提名权,变干部被动接受挑选到主动参与竞争;变“闭门选官”为“开门纳贤”;变“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在多数人中选人”,改变了干部成长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经过资格审查后,公安系统46人符合报名条件,2人自动放弃,实际共有44名人员激烈角逐。市纪委机关和市委组织部竞争性选拔7名副县级干部,符合条件的干部也纷纷报名竞争。顺利通过资格审查后,王瑶琨发现这次干部选拔是来真格的了,没有走过场,他开始精心准备下一场角逐。因为在程序设计上,还要经过民主测评、实绩评价、竞岗面试、综合考察、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比选、任前公示“六道关”后,才算是真正胜出。
“三竞”选贤
“做人做事不如做题”行不通
竞争是活力之源,公平是竞争之基,但是在竞争性选拔干部探索中,常常会出现“唯分取人”,甚至是“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人胜出现象,一些干部甚至认为“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做人做事不如做题”。
如何从制度和程序设计上打破这一误区?如何预防“考试族”、使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择优性得到充分发挥?此次市公安系统、市纪委机关、市委组织部竞争性选拔干部,要求报名人员在“赛场”上竞德、竞绩、竞民意,通过“三竞”一比高低。
在报名人选“竞德”方面,3个竞争性选拔副县级干部的单位对“德”层层把关:在资格审查中严格“审德”,在民主测评中公开“测德”,在综合考察环节全面“察德”,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内容上包括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人员上包括上级、同级、下级,地域上包括现在和曾经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测评中“德”的得票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直接予以淘汰。“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要让德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起到过滤作用。”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认为。
2月21日,一场针对公安系统44名报名人员的民主测评,再次在市公安局大会议室举行,测评人员由市公安局党委成员、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各分局局长、政委等组成,共110余人,每名测评人员仔细分析比选被测评人员的德能勤绩、综合素质。“投票,我就只有一个原则,谁优秀、人品好、谁能胜任工作,就投谁的票,这一票对组织负责,也对干部本人负责。”周卫东在参与测评时说。
过了“德”这一关,王瑶琨底气开始增加,仔细研究竞争规则,他发现,只要有德有才有绩,就能够争取到最后胜利。
在“竞绩”方面,实绩评价被赋予了30%的权重,由测评得分和实绩加分组成。实绩加分主要包括:年度考核、立功获奖、抗震救灾、援藏、援外、工作履历等。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起到的导向作用就是:崇尚实干、注重实绩,让干得好的胜出,鼓励干部多下基层,多到项目一线,多到环境艰苦的地方去显身手。
此次竞争性选拔县级干部,“民意”也被贯穿全过程,不仅要进行拟任职务胜任度测评,还要侧重现实表现公认度测评,凡是“不胜任”或者是“不称职”票数比例超过50%,均不能进入下一轮。
规则说了算
为干部成长开辟“星光大道”
竞争性选拔干部就是放宽视野、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突出特点是公开、公平,把竞争岗位、操作程序公之于众,为有真才实学、干出实绩的干部开辟成长的“星光大道”。3月1日公安系统竞岗面试启动,面试过程全程摄像,全场电磁屏蔽,现场如同“真空”。当天的竞岗面试实行“大评委制”,22名评委中,考官和群众评委各11名,均是从市考官库和“两代表一委员”中随机抽取产生。面试现场,无论是考官还是群众评委,他们仔细倾听、认真分析,一些考官和群众评委先在草稿纸上预打分,反复斟酌后,才将最终评分慎重地打在评分表上。现场紧张严肃的气氛让一些“考生”头冒汗珠。面试题共有三道,涉及公安系统开展的“三访三评”活动、如何加强公安创新管理、如何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市委党校一名负责人点评说,三道题围绕公安业务特征“量身定制”,是“干什么考什么”,针对性强,解决了“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问题。“考试的题目就是平时所做的工作,平时干得好根本不用复习,平时干得不好复习也没用。”面试人员周拿云走出考场后认为。
3月10日,市纪委机关和市委组织部报名人员的民主测评和实绩评价,在市委会议厅举行,参加测评人员达100余人。“参与竞争的人选都不错,是‘好中选优’。”市纪委一名常委在投票后说。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直给人神秘的印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程序完全公开,体现了一股清新的用人风气。”全程见证了整个测评过程的市第五次党代会党代表蒋大清深有感触。市政协委员李琴则把测评比喻为“高考”。她认为,在“赶考”过程中,没有实绩“晒”,人品过不了关,是根本不可能胜出的。
“鲇鱼效应”产生
激发干部实干热情
市委书记刘宏建高度重视竞争性选拔工作,要求通过竞争性选拔干部,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紧转2版)
(紧接1版)真正把德才表现好、工作实绩优、群众公认度和岗位匹配度高的干部选出来,做到选上的人坦荡、落选的人服气、用人单位踏实、社会群众满意。
竞争性选拔副县级干部的综合考察阶段,对于竞争者来说,也是一道令他们感到紧张的关口。在这道关口,既要进行定向民主推荐,还要进行较大范围的个别谈话,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考察组集体排位、综合定等排位,对每一名人选进行第一轮比选,形成综合报告,即用人建议。
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第二轮比选——差额票决比选环节。市公安系统12名人选在市委常委会上差额票决比选;市纪委机关5名人选和市委组织部4名人选,分别在市纪委常委会和市委组织部部务会上差额票决比选。
3月23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参会人员除按规定应该参加和列席会议人员外,还邀请了市政府副市长、市法检两院主要领导列席,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以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领导,部分市级“两代表一委员”、干部监督员等近100人全程旁听“观摩”,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见证阳光操作选拔干部。
差额票决比选开始时,现场先播放专题片,将市公安系统12名人选的综合情况以PPT演示方式进行对比,让每一名人选的综合情况更直观、客观地表现出来。“人选信息全面丰富,人选优劣一目了然。”一名市委常委在投票后认为。
历经3个多月紧张角逐,市公安系统、市纪委机关、市委组织部竞争性选拔副县级干部顺利告一段落,14名经过层层选拔的副县级干部人选“出炉”。
见证14名副县级干部“出炉”的市人大代表朱华难掩激动。在市委常委扩大会上进行差额票决的人选,她一个都不认识,在现场看专题片时,对于能够胜出的人选,心中也有底,票决结果公布后,胜出的人选就是她心目中的优秀人选。
如今,3个单位竞争性选拔出来的14名副县级干部已经开始履新。翻开市公安系统7名胜出人员的简历,全部都是党员,都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多次成功处置各种突发性复杂事件,在单位受到公认,多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以前的干部选拔是笔试+面试+考察,在考察环节,也是看有没有‘硬伤’,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过关斩将”胜出、上任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政委后,王瑶琨最深感触是“赢得很艰难”,在新的岗位上不干好工作,对不起自己的付出,更对不起组织。
竞争上任市委维稳办专职副主任的乔艺炜的感受则是:竞争性选拔引入了“竞争”理念,打破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传统用人观,为能干事、有人品的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有了竞争性选拔机制,不用再埋怨“怀才不遇”,是“千里马”,就到赛场上“遛”出来看。
“参加角逐,门槛一样、标准一样、赛场一样、机会均等,虽然输了,但输得服气。”一位没能胜出的人员说,一场竞争,让他看到了前途和希望,更坚定了在原岗位继续踏踏实实做事的决心和信心。
3个单位两批次竞争性选拔14名副县级干部,是南充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冰最深的一次竞争性选拔干部。如今,“鲇鱼效应”开始凸显,不少单位,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学习热情、创业动力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