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委组织部昨日发布11名市管干部任前公示通告,其中包括市经信局总工、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城乡规划局总工、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4个副处级职位,与其他职位不同,这4个职位人选系通过今年的联合公选产生。2012年联合公选将选拔产生27个科处级干部,除此次公示的4名副处级市管干部,近日还将陆续公示23名县管科级干部人选。与传统的委任制不同,竞争性选拔的官员产生方式在江门历经15年发展,不仅悄然改变了人事任免方式,还改变了许多公务员的晋升路径,也让体制外人员有了更多进入体制内的机会,在三区四市科级干部公选中,有考生因嫌岗位收入低而放弃,也有考生或实现从政府雇员到副局长的巨大飞跃。
溯源
公选制度的前世今生
公选、公推、遴选、两推一评……这些都是近年媒体报道中常见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词,之间虽有差别,却均属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我国公务员任用途径包括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三种,其中绝大多数通过委任制产生。由于委任制缺少选举环节,操作过程中相对易产生长官意志、用人不准甚至暗箱操作、买官卖官等弊端,因此在委任制干部岗位加强竞争性选拔成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法。据江门市委组织部介绍,江门目前采取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法主要有五种,即公开选拔(公选)、公开推荐(公推)、公开遴选(遴选)、两推荐一述评(两推一评)、竞争上岗(竞岗)。
探索:1997年试水干部岗位竞争选拔
事实上这一探索已进行多年。早在1997年,江门拿出市园林处主任这一副处级正职岗位首次进行公开选拔,当时采用公选方式,面向全市接受报名,综合成绩第一名考生获任,而第二、三名作为后备干部其后也得到了提拔。
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6年,江门先后28次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其中市本级8次,辖内7个县级市、区20次,提供公选职位106个,选出领导干部100人,其中处级31名,科级69名。
自2007年至2011年,江门市采用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83个处级岗位,市直单位以此方式选拔中层职位151个,各县区以此方式选拔科级职位158个。
2010年后,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开始有了正处级“一把手”岗位,先后有江门市档案局局长、共青团江门市委书记、江门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通过此方式产生。
效应:都是28个职位报名人数5年翻倍
虽然提供越来越多具有吸引力的职位,但竞争性选拔工作的认同度、支持率问题始终是组织部门关注的重点。市委组织部表示,竞争性选拔工作开展之初,干部群众持观望态度居多,质疑也不少。
2007年首次联合公选时,28个职位只有301人报名。经过多年努力认同度、支持率有了大幅提高。2011年联合公选也是28个职位,而报名人数达到600多人。市委组织部2009年曾委托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随机访问1400多名干部群众,调查结果显示71.93%受访者对江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表示认同。
江门市蓬江区委常委邵建2008年通过联合公选来到江门工作,此前他是安徽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一名主任科员。邵建说,自己当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后来看到300多人参加竞争,有清华副教授、中央部委干部等,又加上心里总觉得多少会有关系、暗箱等因素,就不抱多大希望,但后来发现该次公选胜出的7人包括自己实际都没什么特殊背景。
“我之前一次也没有到过江门,在江门一个人也不认识,竟然也顺利当选了。”邵建后来发现,该次联合公选7名县级副市(区)长,最终入选的7个人没有一名本地人。
江门市委组织部则表示,干部群众认同度、支持率的提高,也与这项工作的规范化有直接关系。2010年江门市制定出台《江门市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指导意见》,其后又出台《江门市竞争选拔工作暂行规定》,对竞争选拔的组织领导、竞争方式、资格条件、报名审查、命题要求、评委制度、竞争现场、组织考察、决定任用、纪律监督等十大方面作出刚性规定,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创新之举。
今年联合公选,江门市共有419人通过资格审查,竞争27个处科级职位。6月20日,公选总成绩公布,27个职位依照等额、递补考察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昨日,4名副处级职位拟任职人选公示,其中3人为本单位干部竞选成功,1人为本地外单位干部。
面孔
嫌薪资低放弃总工职位
周德盛:江门市建设设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江海区住建局总工候选人
江门市建设设计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周德盛今年参加联合公选,竞争江海区住建局总工职位,总成绩排名第二。由于总成绩第一名考生学历资格出现问题而落选,依照递补考察规则,周德盛成为该职位候选人。但考虑到收入问题,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以为住建局总工收入会比较高,后来才知道一年只有八九万元。”周德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不愿透露目前其年薪数字,但称总工收入会比现在低上一大截。周德盛说,此前他曾经参加过一次公选,竞争市住建局总工职位,但没有成功。此次竞争的区住建局总工,虽然比以前心仪职位级别要低,但他还是十分珍惜,希望能够把握住。但在进入考察环节时,他才知道区住建局总工收入情况,考虑到与现在收入的差距,他觉得无法接受。
而拒绝这一职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两次公选后,反而感觉个人并不适合进入体制内,而更适合继续在企业工作。周德盛所在公司是由住建局主管的国企,虽然工作稳定,他仍希望有更好的机会发挥个人才干,但年近40岁、工作已有十五六年,他觉得已不是去做“官”的好年龄。
从雇员到副局长犹如中彩票
董德胜:江门市司法局雇员,恩平市司法局副局长职位总分第一
在今年恩平市司法局副局长职位公选中,总成绩第一名考生董德胜是市司法局一名政府雇员。若通过考察,他将从公务员体制外一跃而到副科级领导岗位,这种如中彩票般的变化,由于还未最后定案,让他对是否接受媒体采访十分犹豫。南都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董德胜在今年实际也参加了江门市公务员考试,并且考了第一名,但随即又参加此次公选,同样拿到第一名。
从报名条件看,恩平市司法局副局长职位条件放得较宽,要求45岁以下,非中共党员、有从事司法行政或法律3年以上工作经历,现任党政群机关中层正职1年以上或中层正、副职合计3年以上(含副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或事业单位具有相当任职经历,或现从事法律工作且通过司法考试(或具有律师资格)。这一职位因此报名者较多,但在笔试阶段,考生成绩普遍较低。在进入面试环节的5名考生中,董德胜笔试成绩40分垫底,但在面试环节,他大幅拉开与其他考生之间差距,最终获得总成绩第一。
公选让体制外人员有了进入体制内的更多机会,董德胜只是其中一个。根据统计,在此次27个职位考察对象中,有5人是事业单位职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机关雇员等非公务员系统人员,占了22.7%。
被动员参加考试意外中选
刘运华:江门日报社发行中心主任,拟任江门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市委组织部昨日发布市管干部任前公示通告,现任江门日报社发行中心主任刘运华拟任江门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他也是4个副处级公选职位中唯一的外单位中选者。获得这一职位对他而言相当意外,在公选过程中,他多次向南都记者表示只抱着陪考的想法,而参加考试也不是他主动的做法。
在今年4月发布的公选职位中,副台长职位对报名者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担任从事广播电视媒体5年以上,这导致其后符合条件的报名者较少。为了避免更多职位因报名人数不足无法开考,市委组织部5月份调整3个职位的报名资格条件,其中副台长职位调整为有从事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或党委宣传部门3年以上工作经历。范围扩大后,市直各部门也动员符合条件员工参加考试,刘运华所在单位有多人随后报名。
由于并非主动参加公选,刘运华一直抱着陪考的心态,笔试结束时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开考前根本没有准备。但到了面试阶段,30人大评委团成为影响结果的最大变数,几名考生之间成绩交替领先。直到经过实地调研环节,这一职位总成绩第一名才有了定论。
往事
公选副市长因生活作风问题去职
2012年联合公选最终结果陆续确定,各职位人选经过考察公示后,由同级党委常委会确定任职。但对获任者而言,这只是一个新开始,他们将要面临的,是一年试用期的考验。南都记者获悉,此前江门曾经发生公选副市长在试用期丢掉职位的事件,原因是发生“生活作风”问题。
该次联合公选在2008年举行,共提供7个县级副市(区)长职位。该次公选希望选出一批35岁以下学历高、外语好、具有世界眼光的优秀年轻干部,对外语笔、面试不合格的直接淘汰,并在面试专题发言阶段实行100人评委团,在结构化面试阶段实行50人评委团。来自浙江的考生彭某最终入选,2009年2月被任命为开平市副市长,后还担任翠山湖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利用曾在浙江先进地区工作的便利,推动了翠山湖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彭某后来被一女子举报,经组织部门调查属于生活作风问题,而并非违法犯罪。彭某最终拒绝了在本地转任的建议,选择辞去副市长职务,离开江门。
依照江门市委组织部规定,新任干部将有一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进行考察,如民主测评中该干部“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数超过1/3,将延长半年试用期,并进行诫勉谈话。
对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日光,2007年起主持干部竞争选拔工作)
“所有职位都竞争选拔也有不好”
范围:避走极端平衡各种选拔方式
南都:江门竞争性选拔干部这种方式,今后会扩大到什么程度?
黄日光:每一种竞争方式、每一种选拔干部的方式都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所有职位都是竞争选拔,也有不好。竞争选拔、公选的好处在于程序比较规范,手段比较多,比较全面,但是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成本高。另外也要考虑调动职能部门干部的积极性,像有的单位10多年没提拔过干部了,有职位空缺,符合条件的多,我就不主张公选。对于个别职位,我们还是要采取传统的群众推荐办法。
所以竞争性选拔干部再好,如果100%都用它(这种方式),这样又错了,走了极端。我们的意见是,尽量提供竞争选拔的职位,让大家有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如果一个单位好多年没提过干部,自己单位培养多年的干部在公选中又上不去,就会影响积极性。现在有部门就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平衡一下。
南都:2007年起你就主持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年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值得总结的?
黄日光:这几年不断地调整就是总结经验的结果。我体会第一条:为保证竞争选拔干部的公开、公平、公正,首先要有一个制度基础。像第一年只有一些比较粗线条的制度,不完善,实践中每年完善一点,后来颁布实施办法才比较全面了。比如第一年,我们到了考察阶段才发现,你要以什么依据来否定考生?经过一年实践后,我们提出4条依据,现在增加到6条。
第二个,我觉得要把竞争选拔干部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确定开考的职位、报名的范围。某类人才江门稀缺,就面向全国、全省,如果本地人才都比较多了,就没必要大范围了。甚至包括考什么题,也应根据江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定。
第三,要注重发挥本地专家、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作用。参加面试命题的大部分都是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市领导和市直处级领导干部,相当大一部分都参与过命题或当面试评委。
评审:命题组封闭一周提高公信力
南都:面试评委团规模跟历年比较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最大的?
黄日光:我们以前有过50人评委团,甚至上百人的评委团。评委团规模要根据职位来定,允许破格的职位,今年就用30人评委团,一般职位7到10个就行了,这次用了10人评委团。评委团来自各个领域,他们参与进来,也是对我们工作的监督,能够提高竞争选拔干部工作的公信力。
南都:考试过程中怎么防止有些考生提前知道题目,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黄日光:我们有一个党校教授组成的命题小组,考试期间全封闭,有参与命题的单位领导也同样要封闭起来,完全隔离,没有网络,跟家里打电话都不行。今年的考题,都是考试前一天才确定下来印刷。五个教授改完卷以后才解散,封了一个礼拜。
要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一个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这也经历了一个慢慢放开的过程,特别是今年,对媒体全面放开了。笔试是当天公布成绩,面试是当场打分,成绩出来就张贴公布,改不了的。同时在调研报告打分时,每一份卷由五个老师分别来改,分别给分,再出平均成绩,因为调研报告没有参考答案,每个人的理解会有所差异,这样更准确。
意外:考察对象遭举报正接受纪委调查
南都:这么多年公选也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吧?
黄日光:有。开始我们经验不足,像有一年面试,评委轮流问完了,有一个主评委又问多了一个问题,他当时对考生说这不算(正式提问),只是想考考你水平到什么程度。但有考生觉得不满。所以我们后来严格规定不允许多问,评委也不能乱插话。
还有考察这个环节,特别牵涉到一些外地的干部,容易出现意外。曾经有一个外地干部,我们考察回来了,接到检举电话,说他正在接受纪委调查。我们回去了解才发现属实,后来这个干部我们没用。在外地考察中,有些单位发现这个人可能有问题,不向你介绍。后来我们总结教训,到外地考察干部,一定要求当地纪委出具证明材料,证明考察对象没有问题。现在无论本地外地,都要出具相关证明,而且不仅纪委,还要有检察院等多个部门。
调整:职位合并报名
南都:竞争性选拔干部下一步会有哪些调整做法?
黄日光:这么多年我们都在不断调整,总结,提升,完善。最近有一个新的想法,计划在明年实施,就是将来把一些职位合并接受报名,不再一人报名对应一个职位。比如有7个职位,可同时200个考生报考,我们就取前7名。这样人才的选择面就宽了,给真正的人才更多机会。
近年在制度细节设计上也在不断调整。公选头几年,江门选择让省专家和机构命题并阅卷,而近年为降低成本,开始探索建立本地公选题库和考官队伍,并根据不同职位制作不同考题。在考察环节,之前按照职位1:3比例确定,现在则调整为1:1比例,避免人为因素干扰。面试中,大评委团也逐步得到更多使用。
江门市委组织部在向上级反映意见时,还提出将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与委任制、选任制一样,作为干部任用制度的一项重要形式予以明确和制度化。
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后来看到300多人参加竞争,有清华副教授、中央部委干部等,加上心里总觉得多少会有关系、暗箱等因素,就不抱多大希望,但后来发现胜出的7人包括自己实际都没什么特殊背景。我之前一次也没有到过江门,在江门一个人也不认识。
邵建(安徽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前主任科员,2008年参加江门公选,现任蓬江区委常委)
要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一个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这也经历了一个慢慢放开的过程,特别是今年,对媒体全面放开了。笔试是当天公布成绩,面试是当场打分,成绩出来就张贴公布,改不了的。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杨秀伟 实习生肖玥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