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基层一线选人才, 这是宁德市继2010年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之后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市委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的一次重要实践,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的一项有力举措。
基层干部有“出路”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采取公开选拔方式,从乡镇预留职位中选拔部分副科级领导干部,重点面向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表现突出的事业编制干部。”在今年年初的组织部长会议上,针对基层事业编制干部和村(社区)主干普遍反映由于受到身份限制而晋升难、“出路”窄的问题,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求。
各县(市、区)委积极响应市委的有关决策部署,认真学习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有关要求,充分借鉴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身份限制,将选拔范围从党政群机关向乡镇事业干部和优秀村(社区)主干拓展,所有报考对象至少要有3年以上的乡镇或村一级工作经历。蕉城、古田、福安、福鼎、霞浦还结合干部队伍现状,统筹考虑班子结构需要,共拿出6个职位专门面向少数民族干部公开选拔。
身份限制打破了,大门敞开了,让长期苦于没有出路的乡镇事业干部和村(社区)主干看到了希望,他们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准考证”不是人人都发,关键还要看平时工作表现。为此,各县(市、区)把关口前移,增加了一道“组织推荐”程序,将报考者名单反馈回实际工作所在的单位进行组织推荐,只有获得推荐单位推荐的考生,才能参加公选笔试。在参加笔试前先让干部先过“民意关”、“政绩关”,把好干部德的考核关,尽可能避免出现“会考不会干”情况发生,真正把能力强、业绩好、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
在组织推荐的基础上,按照参加笔试人数与职位数不低于5:1的比例开考,共有558人参加了笔试。按照参加面试人数与职位数不低于3:1的比例,共有258人进入面试。按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分别占40%和60%的比例折算成综合成绩,以组织考察人数与职位数不低于2:1的比例,共有162名干部入围考察,其中事业干部152名,村(社区)主干10名。
“这次联合公开选拔,专门针对事业干部和优秀村(社区)主干,并且还有专门职位面向少数民族干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鞭策和鼓励,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事业干部的关心。”参加联合公选的雷建光深有感触。
公平竞争择良才
“与传统的民主推荐选拔干部方式相比较,公开选拔好比‘赛场选马’,不但让更多的干部有了竞争的机会,而且竞争的方式更加规范、公平。”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应试,各县(市、区)在各个环节不但坚持改革创新,并且着力将其体现在工作细节上。
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宁德市联合开展公开选拔乡镇党政副职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各县(市、区)联合公开选拔工作进行指导。各县(市、区)研究制定《公开选拔乡镇党政副职工作方案》,对公选职位、报考人员范围、资格条件、选拔程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笔试、面试的试卷统一委托省委组织部领导人才考试中心命制评分,在考题设置上突出考“实”的、“活”的东西,注重对考生能力的测试,有效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对入围组织考察的162名干部,各县(市、区)派出干部考察组,综合运用征求意见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公示等方式,进行深入考察,将“考得好”与“干得好”有效结合起来,切实把干部考准、考实。
“这次考试内容贴近基层实际,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被录用为松罗乡党委委员的高秀凤说。而同样在这次联合公选中被录用为康厝畲族乡党委委员的杨兴祥也表示,联合公选的面试题切合乡镇实际工作,既要求考生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