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最后还有市委书记出题这一关。参加这次公选有太多的意料之外,但这些意料之外给了我们这些参与者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能从这样的竞争中胜出来之不易,也倍感荣幸。”6月4日晚上10点05分,刚刚从市委常委会票决现场竞职答辩完毕的考生刘江毅感慨道。随着宜春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的结束,历时71天的宜春市竞争性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落下了帷幕。19名“赶考者”勇闯报名、笔试、面试、考察、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五大“关隘”,从300余名对手中脱颖而出。 为确保达到考优选强的目标,宜春市在总结历次公开选拔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理念、改进方法,把群众公认度作为第一准入关口,把岗位适应度作为第一考量标准,把群众监督贯穿于公开选拔工作全过程,努力做到程序到位、设计科学、监督严密,用公开公平公正赢得了基层党员群众的一致公认,整个公开选拔工作,组织、纪检部门没有收到一起来信来访。 群众推 组织定: 只有群众真正公认的干部才能站上“PK台” 为真正选出群众公认的实干家,避免“会考不会干”、“能说不善做”的“应试型”干部走进考场,宜春市创造性地前移差额淘汰“关口”,将公选干部的参与竞争资格审定权交给一线的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了“赵括式”干部进入领导干部层面。 具体操作办法是:市公选工作办公室将480名报名候选人名单及基本情况返回所在县(市、区)委或市直单位党组(党委),由本地本单位党员干部群众对报名候选人“是否可以提拔为县级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再由本地本单位党委(党组)根据个人实绩、民主推荐情况,按报名候选人70%的比例确定正式报名人员。最后,由市公选办对正式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确定336人的最终参与公开选拔人选。市委书记谢亦森说,“群众推荐本身也是一次考试,考验的是干部的群众公认度。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让我们的干部认识到,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践行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群众不公认的干部,没有资格走上领导岗位,也肯定当不好领导干部。” 考素质 考实践: 只有“人岗合一”才能成为“佼佼者” 公开选拔的目的,就是要让最优秀的人选走上最适合的岗位,真正选出“人岗合一”的干部。为做到这一点,宜春市对考试的各个环节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创新,在笔试、面试的关键环节上创造了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历史的“四个最”。即:命题规格最高。打破以往命题惯例,特邀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专家命题并担任考官,这在全省设区市中是第一个。命题设计最科学。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重点考量领导能力和具体岗位适应度。在面试题中采取“2+1”模式,除邀请清华大学专家命制的2道公共题外,还在面试前30分钟召集并告知用人单位的“一把手”根据职位特点要求,临时出一道专业题。评委代表性最强。为保证面试公平公正,每个考场均配备了18名“考官”,其中7名考官来自省委组织部和外地具有考官资格的县级以上领导干部,11名群众评委分别来自“两代表一委员”和组织、纪检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及用人单位的“一把手”,考官评分占80%,群众评委评分占20%。测试方式最新。笔试环节第一次采取人机对话模式,理论素养和能力测试同堂进行,当场出分。在市委常委会票决现场,由市委书记根据19个职位的特点要求,当面出题测试,进一步检验考生的岗位适应度。 考试方式的创新得到了考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也使得一些“临时抱佛脚”的干部最终无功而返。丰城考生金彪说:“这次考试,体现了平时干得好,才能考得好。它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抓好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市直机关工委任红生同样深有感触,他评价道,“人机对话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是考能力、考实践、考积累的完美结合”。很多用人单位的“一把手”在担任面试群众评委后也反映,临时出的专业题最能看出考生与岗位的适应度,最能反映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绩”、“德”同考: 只有有“为”有“德”才有其“位” 为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情况出现,宜春市将考“绩”与考“德”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考“绩”主要通过查阅台账、现场考证、听取民意、分析总结等多种形式,客观全面地反映应考者的工作实绩。在考“德”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把抽象的“德”细化为具体指标,增加了“德”的反向测评内容,对干部德行方面进行评与测的综合考察。考察中的环环紧扣、相互衔接、相互印证,使大量信息能够通过严谨的程序去伪存真,真正画准了干部的“像”。 考察程序结束后,考察组根据考察结果对考察对象进行理性分析,在认真把握考察对象的能力素质与报考职位匹配度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提出使用建议,为市委“五人小组”差额酝酿和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科学考察,有1名在笔试面试中排名第一的考生因为“德”的瑕疵而被拿下。 培养“出线者” 激励“出局者”: 只要“参与者”都是“成功者” 为保证入选干部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岗位,市委及时跟进培养,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由市委组织部确定1名部领导、用人单位1名主要负责人与其结对帮带。同时,不忘给“出局者”以安慰、鼓励还有希望。公选结束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洪波亲自召集“出局者”集体谈心,帮助其卸下压力和思想包袱,鼓励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建立培养机制,将进入考察环节的38名“出局”干部全部纳入县级后备干部库进行重点培养。 这些举措的推行,既让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稳步前进,更让所有“落选者”感到温馨、重振斗志。上高考生陈备战对此感受颇深。公选结束后,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入不入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难得的平台上展示了自己,锤炼了自己。说实在的,我也是个成功者!”。(辛轩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