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网讯 (记者 潘秀慧) “开门约荐、差额遴选”16个市直单位“双副”岗位、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专业人才、市县联合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立考绩积分提名制度完善“绩擢法”……今年以来,围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队伍这个目标,我市密集出台实施选人用人的新举措、新办法,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开门纳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为加快转型发展和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用人。
面对温州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年3月,市委抓住市直部门集中人事调整的有利契机,首次组织实施“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工作。从空缺预告启动提名程序,到通过领导干部大会“海推”、干部自荐、群众和组织推荐、市委全委会“二次推荐”的多元方式差额产生建议人选,再到差额酝酿拟提任参考人选,最后召开全委会,实行书记、常委和委员一人一票,从参考人选中不定向差额提名拟提任考察对象预备人选,整个过程历时一个多月,最终遴选出11名市直部门正职领导和5名市属国企总经理。
这一全新的选人方式,探索构建了科学规范的干部选任提名制度,也创设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竞争机制,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据市委组织部对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97.9%的被调查者认为该举措“力度很大、方法科学,应继续坚持和扩大范围”。6月,第二轮“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干部工作应声启动,16名市直单位“双副”(党委<党组>副书记兼行政副职)拟任人选面向全市市管领导干部虚位以待,“公推差选”干部工作呈现常态化趋势。
5月底,市委组织部发布“考绩择才”、“赛场挑才”公告,宣布今年将采用上述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总计20名县级干部。与此同时,《关于健全完善干部绩擢制度的若干意见》出台,对我市去年3月开始实施的绩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充实和完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加大绩擢方式选拔干部的力度,规定每年新提拔县级以下领导干部中,通过绩擢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四分之一。这表明了市委市政府“让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的决心与力度,也预示着,今后,绩擢不再是干部选任中的一种“点缀”,而将逐步常态化,真正成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式。
为进一步形成一套规范的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考绩遴选机制,新的绩擢制度在扩大绩擢结果应用范围、形成长效激励机制的同时,对“考绩择才”、“赛场挑才”的程序进行了较大调整,形成考绩提名、实绩公示、综合遴选3个环节。这一改变,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进一步突出“考绩是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的理念,也强化了干部群众对干部实绩的监督,将夸大实绩、冒认业绩、编造成绩者拒之门外,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绩擢体系。
2012年的温州,因为“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而热潮涌动。为吸引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加盟”温州,为金改开好局、起好步。4月,我市发出公告,宣布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市金融办副主任等108名各类金融人才。此次选聘在科学设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引入素质能力测评程序,以其取代传统笔试,对参加竞聘人员的履历和业绩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好的选得上。据悉,相关考察程序目前均已完成,即将向社会公布结果。
让年轻干部“挑大梁”。6月,我市出台《温州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行动计划》,宣布将在今后5年实施教育培养计划、优先选拔计划和从严管理计划,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要求,大幅度提高年轻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比例。随即,2012年市、县(市、区)联合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启动。其中,市本级推出市考绩办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等一批“重量级”岗位在内的15个招选名额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纳贤,各县(市、区)推出总计92个招选名额,面向本县(市、区)选拔。招选规模之大、职位“含金量”之高,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干部踊跃报名参与,其跳出体制选拔人才、注重测试综合素质能力的创新做法,也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随着一系列选人用人新举措的深入实施并逐步展现成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温州正翻开浓墨重彩的一页。
瓯网讯 (记者 潘秀慧) “开门约荐、差额遴选”16个市直单位“双副”岗位、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金融专业人才、市县联合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立考绩积分提名制度完善“绩擢法”……今年以来,围绕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队伍这个目标,我市密集出台实施选人用人的新举措、新办法,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开门纳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为加快转型发展和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用人。
面对温州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年3月,市委抓住市直部门集中人事调整的有利契机,首次组织实施“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工作。从空缺预告启动提名程序,到通过领导干部大会“海推”、干部自荐、群众和组织推荐、市委全委会“二次推荐”的多元方式差额产生建议人选,再到差额酝酿拟提任参考人选,最后召开全委会,实行书记、常委和委员一人一票,从参考人选中不定向差额提名拟提任考察对象预备人选,整个过程历时一个多月,最终遴选出11名市直部门正职领导和5名市属国企总经理。
这一全新的选人方式,探索构建了科学规范的干部选任提名制度,也创设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竞争机制,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据市委组织部对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97.9%的被调查者认为该举措“力度很大、方法科学,应继续坚持和扩大范围”。6月,第二轮“开门约荐、差额遴选”干部工作应声启动,16名市直单位“双副”(党委<党组>副书记兼行政副职)拟任人选面向全市市管领导干部虚位以待,“公推差选”干部工作呈现常态化趋势。
5月底,市委组织部发布“考绩择才”、“赛场挑才”公告,宣布今年将采用上述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总计20名县级干部。与此同时,《关于健全完善干部绩擢制度的若干意见》出台,对我市去年3月开始实施的绩擢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充实和完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加大绩擢方式选拔干部的力度,规定每年新提拔县级以下领导干部中,通过绩擢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四分之一。这表明了市委市政府“让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的决心与力度,也预示着,今后,绩擢不再是干部选任中的一种“点缀”,而将逐步常态化,真正成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式。
为进一步形成一套规范的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考绩遴选机制,新的绩擢制度在扩大绩擢结果应用范围、形成长效激励机制的同时,对“考绩择才”、“赛场挑才”的程序进行了较大调整,形成考绩提名、实绩公示、综合遴选3个环节。这一改变,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进一步突出“考绩是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的理念,也强化了干部群众对干部实绩的监督,将夸大实绩、冒认业绩、编造成绩者拒之门外,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绩擢体系。
2012年的温州,因为“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而热潮涌动。为吸引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加盟”温州,为金改开好局、起好步。4月,我市发出公告,宣布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市金融办副主任等108名各类金融人才。此次选聘在科学设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引入素质能力测评程序,以其取代传统笔试,对参加竞聘人员的履历和业绩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好的选得上。据悉,相关考察程序目前均已完成,即将向社会公布结果。
让年轻干部“挑大梁”。6月,我市出台《温州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行动计划》,宣布将在今后5年实施教育培养计划、优先选拔计划和从严管理计划,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要求,大幅度提高年轻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比例。随即,2012年市、县(市、区)联合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启动。其中,市本级推出市考绩办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等一批“重量级”岗位在内的15个招选名额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纳贤,各县(市、区)推出总计92个招选名额,面向本县(市、区)选拔。招选规模之大、职位“含金量”之高,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干部踊跃报名参与,其跳出体制选拔人才、注重测试综合素质能力的创新做法,也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随着一系列选人用人新举措的深入实施并逐步展现成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温州正翻开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