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胡佳逸 实习生 邹 佼
近日,随着最后一轮公示的结束,吴中区15个副科职岗位人选尘埃落定。
60∶1,钱刚是那个胜出者,他赶上了吴中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千人竞百岗”活动,经过“两场考试、三次淘汰、四轮差额”,甩下59名竞争者,走上了吴中区民政局副局长的岗位。“我们之所以搭建这样一个基本全覆盖的、公平竞争的舞台,为的就是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锐意进取、创先争优的优秀年轻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吴中区委书记俞杏楠在副科职干部竞岗全委会表决会上如是说。
署名推荐多中选优、公推竞选优中选强、差额遴选强中选适、跟踪评估决定去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一个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吴中特色”逐渐显露。
署名推荐
初始提名广“撒网”,搭建人才蓄水池
署名推荐,公开署名推荐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推荐主体为全区正科职以上领导干部,推荐范围为全区“年龄不超过50周岁,任副科职满2年以上”的所有干部。“变以往的无记名推荐为署名推荐,这是个双向的考验”,对此,吴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炳华分析,“一是考察后备人选的公信力,被认可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一过程看出推荐者的用人标准,而署名的形式也能使推荐者更负责任,能够避免任人唯亲、人情关系的影响。”
去年是署名推荐启用的第一年,这在全市甚至全省也属创新之举。据统计,当年吴中区共署名推荐了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后备人选各5名,区属国资公司主要负责人后备人选5名,部分区级机关及度假区、开发区下属机关“一把手”后备人选各3名。通过署名推荐,一批得票靠前的候选人得到提拔,得票最高的候选人走上了区教育局长岗位,8名后备人选担任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职务,6名后备人选担任区级机关正职领导。
今年5月19日,新一轮署名推荐全面启动,经过前期摸排,该区共有25个正科职岗位虚位以待,而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则达到了505名。当天238名推荐人参加了署名推荐,最终近100名得票较为靠前的候选人崭露头角。别小看这个初始提名环节,它就像个蓄水池,为吴中区储备了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后备人才,以多中选优。
竞争性选拔
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走上吴中区民政局副局长岗位的钱刚,今年37岁,1995年参加工作,竞岗时担任区外事和侨务办公室秘书科科长、纪检监察室主任。一跃成为副科职干部,钱刚感慨:是“千人竞百岗”给我搭起了晋升平台,这是展示、更是历练,有了这样的经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千人竞百岗”是今年吴中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力度最大的一项重大举措:按照“空缺岗位必竞、重点岗位轮换”的原则,该区排出15个副科职岗位,120多个中层干部岗位开展竞争性选拔。此次竞争上岗的范围之广、岗位之多、力度之大、竞争之激烈,均开吴中区先河。
根据前期统计,目前吴中区共有500多个中层干部,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比仅24%,30岁以下干部人数则更少,中层干部年龄偏向老化。此次竞岗旨在不拘一格选拔年轻优秀干部,按照竞岗要求,参选人员原则上年龄需在35岁以下,部分岗位还要求参选人员年龄低于30岁,以发现和储备青年后备人才。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这样的转变在当地引起的波澜不小,尤其是符合条件的,个个摩拳擦掌。
最终,15个副科职岗位共吸引了413人报名,每个岗位平均竞争率28∶1,竞争最激烈的民政局副局长岗位则达到了60∶1。每个职位按照1∶8的比例确定面试入围人选,面试过后45名差额人选进入组织考察程序,其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6岁,平均年龄32.3岁,研究生占总人数的20%。5月19日,45名考察入围人选进行了竞职演讲,全委会差额表决,集中对45名人选进行全委会差额表决又是吴中区干部选任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区120多个中层职位的竞争性选拔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跨部门的竞争上岗也已全面拉开帷幕。为突出竞争性,此次竞岗的推荐、考试、考察、票决环节都是差额进行的,由纪检监督部门和干部工作监督员全程监督,还接受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
差额遴选
突破“少数人中选人”难题,强中选适
如何突破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干部选任传统难题,吴中区进行了大胆创新,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全区干部队伍现状制定出台了《吴中区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工作意见》,进一步细化标准,规范程序,分类型明确镇(街道)、区级机关领导班子成员、非领导职务等干部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干部人选差额遴选中,尤其注重对干部“德”的考察了解,注重人选的政治品质、生活作风、兴趣爱好、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综合表现。对于空缺岗位,注重人岗相适度评价,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关键时刻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每个空缺岗位至少摸排出3名符合条件的干部人选,提交区委“五人小组”差额遴选。拟提拔交流的干部均按照“一个岗位,多个人选”的方法进行了差额备选,有效实现了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提高了选人用人决策的民主性和准确性。在此次“千人竞百岗”专项活动中,15个副科职岗位的竞争性选拔,在竞职演讲和全委会表决环节,按照一个岗位3名候选人的比例,提请区委全委会表决,其差额比例也是前所未有的。
跟踪评估:
了解“民意指数”,降低干部使用“风险系数”
干部调整了,与新岗位相适度有多高、工作情况如何,需要组织部门常跟踪、勤评估,既了解任用干部的“民意指数”,也降低了干部使用的“风险系数”。为此,吴中区建立了对干部的综合评估机制,以上岗后三个月、一年等时间为节点,综合评估干部。调整后三个月,通过走访、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重点向区委委员、基层工作联络小组和所在单位党员干部了解情况,掌握新班子运转情况、重点岗位干部履职表现;一年后严格考核定去留。据统计,仅2011年一年,全区就对2名干部进行了降职、6名干部实行了免职处理,并对12名年度考核测评靠后的副科职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
2012年度,超过100位干部的谈心谈话方案也已排定启动:对转岗后面临角色转换的干部进行鼓励型谈话;对在同一岗位、职务上履职多年的干部进行暖心型谈话;与人岗相适度有缺陷的干部进行提高型谈话;对在测评考察、调整过程中有想法的干部进行提醒型谈话;对在外挂职及家庭、身体情况不好的干部进行探望型谈话……“干部选拔任用的吴中特色日渐清晰,在此期间,我们已经‘初尝甜头’,2011年度吴中区选人用人和组织工作满意度达94.8分,同比增加了10多个百分点。这不仅仅是个数字,更体现了吴中区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用人导向,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营造务实、竞争、高效的干事创业氛围有极大的帮助”,张炳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