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顾名思义,公开选拔、公众荐举。公选是一个非常好的选用干部机制,增加了干部选拔过程中的透明度,提高了干部选拔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了干部选拔的视野,有利于优中选优、强中选强,为人才辈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一个竞争平台和机会……”
这是参加今年公选市直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任市体育局纪检组长的付崇龙等干部对公选的认识和心声。
4月20日,一次“挂牌竞争、赛场选马”伴随着春意浓浓、万物吐嫩的时节正式拉开了帷幕。我市进行了公开选拔副处级干部笔试,此举继去年全市公推比选干部工作后,再一次擦亮了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眼球,再一次承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东风,再一次掀起了党员干部学比竞赶超的浓浓浪潮。近年来,市委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在完善干部选任程序和创新工作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扩大民主、竞争选拔、强化监督、挂职锻炼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唱响了“民主”这一主旋律 冲破了选任初始提名的壁垒
“群众说好的干部坏不到哪去,群众说坏的干部好不到哪去。”——这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吉明的干部使用观,也是市委坚定不移的一种用人理念。2011年4月,鹤岗市采取“公推比选”方式,面向全市对市教育局局长、市规划局副局长等10个正、副处级领导职位进行竞争性选拔。在初始提名环节,打破昔日“研究决定”的传统任命方式,市委“只管方向不提名”,由干部群众进行公推。公推比选工作开始后,得到广泛响应:113人报名,每个职位报名人员平均比例达到1:11。当年5月9日,市委召开公推比选民主推荐大会,会上通过播放人选自我介绍影像片、印发简历表等形式介绍人选情况,向与会人员充分展示人选的基本条件和素质。与会人员采取署名推荐方式,对各职位人选进行民主推荐。根据人选得票多少,确定每个职位前5名人选进入比选环节。这次公推比选,让普通的干部群众从“旁观者”真正成为了“参与者”。一些参与公推的同志开玩笑说:公推比选,让大家都当了一回“组织部长”!
市委依据岗位实际和服务群体的不同,在加强干部分类管理的同时,在干部选任中创新实施分类提名。2011年11月,在市妇联主席和团市委副书记缺职时,市委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含驻鹤中省直单位)进行提名,提名确定后,召开竞职民主推荐大会,分别由妇女干部和青年群体推荐提名,产生了2名市妇联主席和3名团市委副书记差额人选。
公推就是一次不带任何“帽子”的初始提名权开放——不设“候选人”,没有“内定人”,完全由基层党组织和干部个体提名,变原来“自上而下”的领导提名,为“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市委只确定选拔职位、资格条件和方法程序等,并向社会公布,动员群众推荐、符合条件的干部均可报名参与。2011年下半年,鹤岗市委结合县(区)换届工作,市中层以上干部参与推荐提名产生了5个县(区)党政正职人选,社会反响较好。整个换届工作平稳有序,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得到提升,高于省平均水平2.72个百分点。
打出了“公选”这一张好牌 疏通了竞争选拔机制的“瓶颈”
由过去的“伯乐相马”转变为“赛场选马”,打通了干部选拔的“任督二脉”,实现阳光操作、科学运行、公平竞争。组织开展了“公推比选”县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创新选拔方式,实行差额推荐、竞职比选、考察比选、票决比选,采取差额比实绩、差额比素质、差额比能力、差额比认可度的“四差四比”方式,对重点部门“一把手”市教育局局长、市计生委主任、市妇联主席等12个职位进行了选拔,11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做到岗位条件与工作实际需要相适宜、人选特点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一年之内对4个正处级职位开展竞争性选拔,力度之大,在鹤岗的干部选任史上,前所未有。换届期间,萝北县“公推比选”乡长人选这一做法被中组部收录到全国《乡镇党委换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00例》。
今年,在公选市直单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上,体现了定位全局的理念,市委一次拿出同一性质的10个岗位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在鹤岗公选史上尚属首次,10名人选经过笔试、面试和量化考核走上领导岗位。针对煤炭安全生产压力大的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推荐选拔市安监局局长和市煤管局局长,为加大煤炭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提供组织保证。
市委突破常规打法、条块束缚,大胆选贤任能,实施组织推荐、一线择优、自我举荐和述职演讲的“两轮”推荐,提高选拔的科学性。创造性地开展了竞争性选拔副处级后备干部工作,通过竞职演讲、差额推荐、民主测评等方式,调整充实了544名县处级后备干部队伍。对参加公选和公推比选未选拔上的每个职位综合成绩进入前三名的均列为处级后备干部,加大后备人才的储备力度,为高素质人才创造“二次”任用机会。换届期间,有103名优秀后备干部得到提拔,其中正处级后备干部27人。
突出了“公开”这一关键点 吹散了干部选拔任用的迷雾
市委坚持以岗定人、无岗不提、无位不议的原则,有效防止超编、超职配备。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提名的办法、程序和责任进一步明确,使干部推荐提名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在市委组织部部务会、市委常委会上公布提名主体并接受监督,切实把好干部选任“第一关”,堵住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入口”。同时,研究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纪实制度》,对每名提职干部都全面、准确、真实地进行记录,实现干部监督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了《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暂行办法》,要求拟提拔的县处级干部,以书面形式报告个人财产、住房、配偶、子女经商和在境外学习工作定居等10个方面的情况。对存在虚报、漏报、瞒报等方面问题的干部,终止其考察对象资格或取消其任职资格,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效地增强了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和公信度。人民网、搜狐网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刊发了我市这一经验做法。该办法实施以来,有275名拟提县处级干部考察对象和400余名拟提乡科级干部考察对象向组织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考察对象所在党委(党组)和考察组分别进行了认定查核,并将其作为对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拟提拔人选,除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公示外,还利用组织部门专网平台进行公示,充分接受监督。对群众反映的拟任人选的问题,由市委干部监督部门认真调查核实,保证干部选得准用得好。建立实名举报查核结果反馈制度,鼓励和支持署真实姓名反映问题。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内容具体、线索清楚的,受理一起,调查一起,对情况属实的坚决按规定处理,决不姑息。
畅通了“挂职”这一条通道 打开了干部挂职锻炼的闭锁
市委按照“人岗相宜、人尽其才”的原则,有计划、全方位、宽领域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选派干部到经济前沿挂职锻炼,抽调26名干部组成13个专业招商队伍分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20个省、区、市宣传推介鹤岗。结合市“758”总体发展战略确定的目标任务,选派干部挂职全市重点工作,市委抽调近期成熟的百名后备干部成立了煤电化基地、高端石墨项目、松鹤生态新区建设等20个专项工作推进组,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重点工作。
对拟提拔重用的干部,采取埠外学习、信访挂职、包保煤矿、处置非法集资的方式,锻炼干部掌握先进理念、处理棘手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促进干部尽快成熟、成长,承担更重的担子,肩负更重的责任。在处理非法集资工作中,市委抽调64名干部成立专门机构和工作组,有效安抚集资群众,协调企业尽快还贷。目前,已清理回收90%的集资款,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的肯定。为加强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市委在全市60多个单位和部门抽调150多名干部,成立44个督察组包保79个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极大地缓解了煤矿安全生产压力。
结合区域“4+1”合作框架,采取区域内互挂、携手共建方式,市委选派干部到龙煤鹤岗分公司、宝泉岭农垦分局、鹤北林业局挂职,学习企业煤矿安全生产、农业集约化经营、林产品加工等先进经验。企业派干部到市发改委、工信委、园区办等部门学习招商引资上项目。同时,市委组织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百名干部包项目,千名干部进企业(农村、社区),万名干部“一帮一”认穷亲,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帮助贫困人员脱贫致富。通过实践锻炼,使预备提拔的干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思想政治水平和处置复杂矛盾的能力。去年至今,先后有46名表现突出、工作成效明显的抽调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竞争出活力,竞争出人才,竞争出生产力。市委本着“强将带精兵、精兵出强将”的理念,着力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彰显了市委拓宽选人渠道,扩大用人视野,努力打造“758”总体发展战略所需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决心和魄力,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进一步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