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是当前干部群众认为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近年来,合肥市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新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测评方式,全面准确地识别评价干部,着力提升科学选人用人“含金量”,开创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合肥模式”。一是公开选拔模式。先后3次组织大范围公选,涉及61个县级和科级党政领导职位。其中2010年上半年,采取市、县区联动方式,面向全国联合公选46名党政领导干部。二是公推竞选模式。2008年11月,面向全国公推竞选2名团市委副书记,通过进行岗位适应性评估、比选推荐、现场演讲、理论测试、公开答辩、差额考察和票决,从431名报名人选中选出最合适的2名任职人选。三是公推提名模式。2010年6月,首次探索对空缺的县区党政正职进行公开推荐提名;2010年8月,拿出市直单位部分“一把手”岗位,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组织公推提名;今年2月,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对空缺的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等11个正县职重要领导岗位进行公推提名。四是公开比选模式。2009年和2011年,分别拿出合肥晚报社总编辑、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行长等职位,面向全国相应专业领域,通过专业人才顾问(猎头)、金融监管部门推荐,物色选拔候选人,全面考察、综合比对后确定拟任人选。五是公推竞职模式。2010年10月,一次性拿出包括市委办公厅主任在内的9个重要县级领导职位,在全市范围内公推竞职。首次采用中组部最先进的测评系统和试题,对测试者解决特定情境下问题的方法进行有效性分析,突出测评领导能力;探索非结构化面试方式,由评委根据竞职者和现场情况自主提问,量身定制“问题”;坚持全程公开,特别是竞职答辩环节,现场公开评委身份,评委现场亮分,现场公布最终得分,每场答辩均邀请400多名基层干部群众和网民现场观摩、提问,并对答辩全程进行大屏幕直播。
各县(市、区)也都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干部队伍实际,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
肥东县
公推公选7名30岁以下副乡镇长人选
在2011年集中换届中,肥东县打破地域、身份界限,面向全县事业干部、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公推公选产生了7名30岁以下副乡镇长人选。
拓宽视野,扩大选人范围。公推公选的7个副乡镇长职位中,面向任职满3年大学生村官择优选拔2名,面向30岁以下工作满3年公务员择优选拔2名,面向30岁以下工作满3年事业干部择优选拔3名。报名者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近两年年度考核连续为称职以上等次;报名采取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广泛宣传和资格审查,全县符合条件的报考人员达64名。
分类实施,力求考准考实。笔试内容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内容。面试内容突出领导能力、心理素质、处理突发事件的本领。面试考官除邀请上级纪检、组织部门领导担任外,还吸收6名乡镇党委书记参加。按照面试和笔试综合成绩,差额确定考察人选。在差额考察阶段,通过民主测评、个人述职等方式,全面了解考察对象德才表现,择优确定拟任人选,按照1∶2的比例提交县委常委会差额票决。
人岗相适,确保用活用好。县委常委会综合人选能力特点,经过差额票决,确定7名年轻副乡镇长人选。充分考虑干部本人意愿,征求乡镇党委书记意见,在拟任职乡镇开展干部和人大代表民意调查,最终确定拟任职单位。选拔出的干部暂时保持原单位组织人事关系不变,在换届前到位,通过所在乡镇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后,县委正式研究提名为副乡镇长候选人,参加政府换届选举,7名副乡镇长人选均顺利当选。
肥西县
突破县域 公选村官
2010年,肥西县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创新选任方式,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1名村级党组织书记,初步探索出一条村级党组织书记选任的新途径。
坚持因地制宜,确保积极稳妥。坚持试点先行,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把一些问题复杂村、计划生育后进村、经济薄弱村以及村班子战斗堡垒作用相对较差且没有合适书记人选的村作为公开选拔村级党组织书记的重点村,由乡镇党委进行申报,县委组织审核,县公开选拔领导小组审定,保证每个乡镇原则上不少于一个村参加公开选拔。
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选人视野。坚持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打破了以往“本地人管本地事”的思想束缚,进一步拓宽了选人视野。凡思想政治素质好、农村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高中以上学历、年龄在45岁以下的正式党员均可报名参加公开选拔,吸引了大批其他县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严格选拔程序,注重基层实际。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和任用培训等6个环节,11名公选书记脱颖而出。公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5至7天集中培训,同时与乡镇党委签订三年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年度目标责任书。
公开公正操作,突出好中选优。实行全程公开,阳光操作,试卷全部委托市外有资质的考试中心出题,面试考官由市外有资格的考官组成,邀请部分市、县“两代表一委员”旁听监督,满意率达99.3%。
包河区
公开选调干部赴基层一线工作
近年来,包河区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 把阳光、民主、公正贯穿选任用人工作的全过程,采取公开选调方式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任(挂)职,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个人报名+组织推荐,打消思想顾虑。针对一些单位“不愿放人”和干部本人担心“考不好”的矛盾和顾虑,鼓励干部先向本单位申请,再由单位推荐的方式报名,同时也接受个人自荐报名。2009年以来,先后举行9次公开选调,参与报名角逐2100余人次,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各个层面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联合出题+专家评卷,考出真实水平。由组织部门提出出题的基本要求和规则,再由每个接收单位结合岗位实际,分别拟出一定数量的试题汇总成题库,最终由计算机随机抽取形成试卷。在阅卷方式上,邀请从事政治理论研究、文字水平高的专家确定主观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直接参与阅卷,保证阅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群众参与+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根据笔试成绩按照1:3比例确定考核对象,考核组由接收单位、组织部门及“两代表一委员”等同志组成,区纪委全程监督。考核采取民意测评、竞职演说、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现场打分,当场公布结果,接受监督。仅今年5月,就先后选调13名科级干部到街镇任(挂)副职、选调20名一般干部到村居任(挂)第一书记,干部群众总体满意度达100%。
蜀山区
公推竞职特邀群众当评委
2011年,蜀山区开展公推竞职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6个职位涉及党政核心部门、经济和教育等重要部门,在竞职演讲环节创新评价体系,实行“三级大评委制”,除专家、领导评委外,特邀50名群众评委现场评分。
科学组建,注重发扬民主。从全区14个区委部门、23个区政府部门,11个镇、街道、园区及区法检两院干部中,产生100人组成群众评委团,注意“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党员干部代表、社区干部代表、企业代表在群众评委团中的比例,确保代表的广泛性。群众评委资格审核通过后,选拔当天随机抽取,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客观评分,注重群众公认。加强对群众评委团成员的业务培训,以熟悉公推竞职程序和流程,明确评分标准和细则,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联系日常表现,重能力、重实绩、重公认,不简单地以貌、以演讲取人。
合理权重,注重尊重民意。从50份群众评委评分表中,由主评委随机抽取10份,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8名群众评委的平均分为该选手的群众评委最终评分。群众评委打分在演讲答辩环节按20%权重计入总分,既体现了专业评委的专业评价和领导评委的客观评价,更彰显了民意,体现了公认。
瑶海区
面向社区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
近年来,瑶海区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社区,连续两年面向社区“两委”正职公选7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架设基层一线干部选拔“上行”通道。
突出群体特点,资格条件“低门槛”。针对社区“两委”正职年龄相对较大、学历偏低但工作能力强等特点,突破传统公选“高学历、低年龄”条件设置,把资格条件放宽到48周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在职在岗且任正职3年以上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
突出岗位特点,命题设置“重实践”。笔试环节,侧重测试社区干部掌握方针政策水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环节,采用演讲和答辩两种方式进行,重点测试社区干部语言表达能力、群众工作经验以及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的实际能力。
突出实绩能力,全面考察“听民意”。注重把德的考察放在首位,把工作实绩作为重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考察对象所在社区,随机抽取20名辖区“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组长(楼长)、老党员、驻地单位负责人等参加民主测评,进行量化评分。
突出民主公平,决定任用“靠票决”。常委会上,区委组织部代表考察组详细介绍入围人选考察情况,并将入围人选考察情况材料、民主测评、民意调查表发给与会常委,充分酝酿,参会常委现场进行差额投票表决。共有7名社区“两委”正职脱颖而出,担任街道副科职级干部,激发了基层一线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庐江县
竞争性选拔干部双向交流任职
近年来,庐江县着眼于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完善工作举措,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2011年,公开竞争性选拔了5名镇“三办” (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主任和5名庐城镇社区正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突出基层导向,推进双向交流。一方面,牢固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从镇“三办”主任中,选拔5名同志任庐城镇社区正职,破除镇中层干部“进城难”的现象,让基层干部之路越走越宽;另一方面,从县直机关选拔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三办”主任岗位锻炼,让他们在基层一线经受历练,增长才干,快速成长。
拓宽选人视野,扩大干部参与。适当放宽资格条件,注意避免低年龄、高学历的偏向。在年龄上,对报考庐城镇社区正职的,放宽到45周岁;在学历上,只要求具有大专学历,以扩大干部的参与面,增强选拔的竞争性。竞争性选拔共吸引了113人报名参考。
创新选拔方式,注重综合素质。对从镇“三办”主任中选拔庐城镇社区正职的,没有设定笔试环节,而是在报名和资格审查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面试人选,避免因复习应考而牵涉大量精力,影响日常工作;在选拔镇“三办”主任的笔试中,更加注重了解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潜力,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重要言论
用心经营“贴心娘家”
组织部门被广大党员、干部、人才亲切地誉为“娘家”,这是信任更是责任。组工干部讲党性,就要用心经营“贴心娘家”,让“家”更温暖。
要防止“高人一等”,追求“更胜一筹”,让服务更高效。要赢得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组工干部要调整“管”的姿态,摆正“服务员”位置,认清服务职责,把别人的褒奖当作一种鞭策,正确认识自己,善待干部群众。要真诚地与干部群众交朋友,到群众中去,以大家“高看一眼”为动力,锤炼“更胜一筹”的能力素质,把“关心人、爱护人、凝聚人、感召人”的服务理念落实到行动中,使组织部门成为激发党员干部动力的“加油站”。
要杜绝“冷若冰霜”,追求“热情似火”,让服务更贴心。因为工作性质,组工干部一般与领导干部联系多,与普通群众联系少;与“社会精英”打交道多,与“弱势群体”打交道少。少数组工干部工作中存有功利思想,对领导干部、“社会精英”热情有加,对困难党员、反映诉求的群众却“冷若冰霜”。对群众的感情深浅,更能反映出组工干部的党性强弱。组工干部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将服务对象分为三六九等,不论是对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不论是对“社会精英”还是“弱势群体”,都自觉做到“两面真”、“两头热”。越是对困难党员群众、对受了委屈或有求于组织的干部,越是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帮助他们,以春天般的温暖去感动他们,争做党员群众的“贴心人”。
要反对“神神秘秘”,追求“开明开放”,让“家务”更明白。过去组织工作多少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要大力推进组织部门信息公开,该公开的要及时公开,不遮遮掩掩,不畏畏缩缩,勇于打破“潜规则”,让组织工作特别是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组织工作如何做,要问计于民;组工干部在做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组织工作做得怎么样,要让群众来评判。通过开门办组工,让党员干部群众都成为组织工作的“明白人”,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
(该文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凌云关于“什么是组工干部的党性”讨论文章,刊载于中组部《组工信息》2012年第14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