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涉及10个市直单位主要领导职位全程差额选拔的积极探索,也是一次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成功实践。
5月15日上午,盐城市委书记赵鹏代表市委与10名经过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产生的市直单位正处职干部进行任职集体谈话,勉励他们加快转换角色,认真履行职责,以出色的工作和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干群的认可。
至此,盐城市通过全程差额选拔10名市直单位“一把手”工作圆满完成,标志着该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全程差额 优中选适
近期,因部分单位主要负责人转岗交流等,盐城市港口管理局局长、市妇联主席等10个正处职岗位出现了空缺,需要及时调整配备。
为强化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鲜明导向,努力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盐城市委决定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对这10个“一把手”职位全部采用全程差额的办法选拔产生拟任人选。
方案的酝酿经过深思熟虑。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研究差额选拔工作,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制度规定,按照“党管干部把握方向、扩大民主拓宽视野、坚持程序注重效果”的要求,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外地有益做法,科学制定了“四差额”选拔办法。
考虑到这次配备的都是县处级正职领导干部,他们既是领导班子的普通一员,又是主要决策者和指挥者,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负有全面责任,起着关键作用,其素质、能力和精神状态如何,对部门工作和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盐城市委反复强调,无论提名、推荐、考察,还是票决,重点要看人选是否具有较好的德才综合素质,较强的驾驭全局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能否坚持民主集中制等等,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适。
整个差额选拔过程程序严密,组织有序,安排科学。先是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在符合条件的人选中,按照每个职位1:3的比例,提名产生30名初步人选;随后,召开市委全委(扩大)会议,在30名初步人选中,按程序推荐产生20名拟任人选差额考察对象;接着,对拟任人选进行差额考察,同一个职位由同一考察小组,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方法进行;最后,市委常委会在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进行无记名差额票决,产生10名拟任人选。
与此同时,盐城市将加强新任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通过组织廉政知识考试、进行廉政谈话、签订廉政承诺书、填报廉政档案等措施,强化新任职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
扩大民主 注重公认
“想不到我也有机会推荐谁来当市里部门的‘一把手’!”谈及参加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差额提名市直单位正处职干部,射阳县兴桥镇南庄村党委书记、市人大代表茆福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此次差额选拔工作中,盐城市委坚持扩大民主,充分尊重民意。在差额提名环节,该市除了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外,还邀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参与。在“海推”基础上,又召开市委全委(扩大)会议,进行了二次公推。
茆福兴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代表,认真行使自己的提名权。他说,当时拿着厚厚的花名册,是在认真比对符合条件人选的基本情况后,才投下神圣的一票。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起始环节和关键程序,直接决定着选人用人的质量。把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交给干部群众,有效地从‘源头’上扩大了干部工作民主,实现了从过去少数人‘点将’向现在多数人‘选将’的转变。”盐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进入考察阶段,除了考察组组长由熟悉干部工作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担任外,同一个职位人选由同一个考察组考察,便于分析比较画准像。市委充分尊重考察组的意见,严格按照考察组比较分析意见提交常委会酝酿票决。
担任第10考察组组长的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王绍前深有感触地说,这对考察组来说既是信任,更是责任,考察组丝毫不敢懈怠,努力把人选考准考实,为常委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常委会票决是“四轮差额”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为重要的环节。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常委们根据适岗性、考察对象任职优势比较等情况充分酝酿,然后进行二选一无记名投票表决。
“没想到,有一个职位两个考察对象的得票竟然旗鼓相当。根据集体讨论通过的差额票决办法,经多数常委同意,常委会进行二次票决才产生最终人选。”市委组织部干部处的同志感慨地说,别小看这个细节,这说明进入差额考察的人选实力都是较强的,体现的是民主决策与集体决策、科学决策的统一,反映的是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效落实。”
全程差额选拔干部还产生了一个积极效应。据统计,最终产生的10名任职人选,“外来户”占了8个,只有两人是从原单位提拔的,而且有一半以上的新任干部具有乡镇基层工作经历,这极大地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提升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活力。
由点到面 成为常态
竞争出动力,竞争出活力。竞争性选拔干部是中央颁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省委出台的《关于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意见》作出的硬性规定,更是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的改革举措。
根据制度要求,顺应群众期盼,盐城市委一直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去年的县、乡党委集中换届中,市委对新提拔的人员全面引入差额择优机制,促进了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党委换届后,新一届市委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先后在公安系统公推公选4名县处级干部;探索通过“差额推荐、差额酝酿、差额考察、差额票决”全程差额办法,选拔任用2名县区党政正职;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在教育系统公推公选2名正处职、4名副处职干部;分别面向全省、全市公开选拔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
“这次在市直10个单位正职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下,市委再次通过全程差额的办法选拔任职人选,体现了盐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不断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标志着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差额选拔、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在盐城已由探索尝试变为常规实践,正从单项突破走向整体推进。”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庄兆林介绍道。
盐城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赢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
“差额选拔干部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已屡有尝试,并不鲜见。然而,一次拿出10个正处职职位进行全程差额选拔,职位之多、层次之高、方法之新、力度之大,这在盐城干部工作历史上前所未有。”
“从等额票决到差额票决,从副职到正职,从一般岗位到关键岗位,从‘软差额’到‘硬差额’,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市委坚定不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决心和魄力。”
历经民意淬炼、四轮角逐,10位胜出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任的分量。
曾担任多年镇党委书记、副县长的糜海,通过差额竞争走上了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岗位,当得知自己被选上时,兴奋只是一闪而过,感受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他说:“以前工作的成绩,领导和群众都看在眼里。今后只有加倍努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才对得起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