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邳州市不断深化干部用人制度改革,选用干部全程坚持“阳光操作”。市委主要领导介绍,坚持“凡缺必考”的原则,近两年邳州先后组织5次公推公选,产生科级领导干部82名。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制度化、常态化,增强了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对干部使用工作的满意度。
镇党委书记、镇长缺位
全部通过公推方式产生
为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机会和舞台,放开视野选贤举能,邳州市大力推行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制度,尤其是在镇党政正职岗位出现缺位时,该市一律进行“超岗位数”竞争性选拔,当批次未被选拔上的人员作为后备干部,在个别岗位出现空缺时使用。自2010年,该市通过公开选拔,共产生镇党委书记12名,占镇党委书记总数的50%;镇长20名,占镇长总数的83.3%。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在镇党政正职中推行公推公选的举措,有效地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增加了干部任用的公信力。此外,该市还通过竞争性选拔的办法,先后公推公选了1名团市委书记、3名团市委副书记、16名中学校长、16名中学副校长,30名31岁以下的副科职优秀年轻干部,公推了158名科级后备干部,目前已提拔使用32名。目前正组织实施后备干部公推公选“650”工程,即:通过公开选拔,跟踪培养5名“80后”党政正职后备干部,50名党政正职后备干部,50名30岁以下副科级后备干部,50名后备女干部,50名非党后备干部,500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包括50名大学生村官),力求让更多的干部成才成长。
新提拔的干部全部通过
实名推荐和差额选拔的方式产生
为了保证干部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该市对新提拔的干部全面推行实名制推荐和差额选拔的方式产生,并严格执行“两推、三考、四差额、五公开”程序,把“差额”的方式贯穿于推荐、考察、酝酿、票决的全过程。“两推”即单位初始推荐与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推荐,在这两个环节上,全部实行实名制推荐,强化推荐人员的责任,保证推荐人选的质量,切实做到不经实名制推荐的不予提拔使用;“三考”即专业考试、群众考评和组织考察;“四差额”即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五公开”即公选条件和要求公开、程序和环节公开、民主推荐结果公开、差额考察对象公开、拟任人选基本情况公开。通过竞争择优,营造了公正平等的成长机会,激发了干部积极进取、比学赶超的内在动力,也提升了选人用人的满意度。为了确保公推公选过程的公开透明,该市始终坚持“三看”用人导向,即以德为先看素质、为发展选干部看实绩、按口碑论取舍看公认和“凡是打招呼,不管多优秀,一律不使用”的“十五字”禁令,并做到了“三个全程”,即全程差额,在推荐、考察、酝酿、票决等环节全部实行差额,每次差额时,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岗评价;全程监督,由组织、纪检、监察和公证等部门组成监督组,对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同时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延伸到纪检监察和计生部门考核、走访社区等,保证监督的全触角;全程透明,通过电视、网络、公示栏等平台,及时将各环节内容和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树立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干部考核结果全部通过
群众评议和立体考核的方式产生
为增强领导干部的履职力、执行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介绍,邳州在全市开展了“四比三查三评”活动,对镇村干部公开承诺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请群众评一评。“四比”,即比思路,看解决问题方法实不实;比干劲,看解决问题进度快不快;比实绩,看解决实事问题多不多;比口碑,看群众满意程度高不高。“三查”,即查村级账务公开、查“三资四化”管理、查惠民政策落实。“三评”,即通过镇级考评、同级互评、群众测评的方式,对村主职干部进行评星定级。根据不同镇情,科学制定分类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差异化考核,让全市干部赛一赛。考核中,坚持过程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机关测评与评议员评议相结合、网评干部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注重群众公认原则。为对标比差,该市还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考核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随时向市委推荐;与评先奖励挂钩,对考核成绩优秀,工作创新创优成果突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成绩显著,领导和群众评议满意度高的干部,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与惩处问责挂钩,对工作落实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进行岗位调整,对于那些严重违反作风效能规定,服务作风恶劣,群众评议不满意的,将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分管干部按程序启动问责。对拟安排任用的干部,让群众议一议。把干部的选择权更多地交给群众,充分落实党员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民心拥护、民意公认引导干部用权为民,更好地促进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始终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尚传经 张宇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