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唐县十分重视乡镇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把乡镇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树立导向、形成体系、培养选拔、激励保障”等方面着手,打造出一条乡镇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树立“基层出干部”的导向。一是提高认识,形成建立培养链的思想基础。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从基层选人用人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建立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链的重要意义,宣传优秀乡镇干部的先进事迹,为培养锻炼优秀干部工作的开展和乡镇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制定政策,形成“基层出干部”的格局。建立灵活多样的乡镇干部队伍的进入机制。加大从乡镇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力度,使乡镇干部干部政治上有奔头。对于思想成熟、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在政治上给予充分信任,工作上给予全力支持,选拔上大胆放手使用,在竞争性选拔干部中突出面向乡镇,引导更多的年轻干部和年轻大学生自愿投身到乡镇经受锻炼和考验。从源头上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形成“基层出干部”的格局。
建设“基层育干部”的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在培训方式上,灵活采用集中脱产培训、业余学习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的办法;在培训内容上,着重开展基层工作领导方式、群众工作方法、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岗位业务知识的培训;在培训阵地上,充分整合党校、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站点的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短信党课和领导干部“周末学堂”的作用,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完善培训培养机制,不断优化乡镇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二是健乡镇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健全完善干部在乡镇培养锻炼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安排干部到基层接受锻炼。严格干部到基层锻炼的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张庆黎书记 “十个要”的要求,吃住在村,入户到人,在服务基层过程中了解基层、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提升本领。三是实行年轻干部基层锻炼导师制。落实培养责任,加强跟踪管理,对于年轻后备干部探索实行基层锻炼导师制,通过专人帮扶指导,加大培训力度,推向工作一线,提高年轻后备干部的综合能力。
建立“基层选干部”的选用机制。一是形成理念,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在干部选拔使用工作中向基层一线倾斜,确立“四个优先”的干部选用标准,解决乡镇干部“能上”的问题:群众公认的乡镇领导干部可优先提拔为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县直部门后备干部可优先提拔,充实到乡镇任职;县直部门出现岗位空缺时,优先使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提拔干部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二是加强交流,实现全县干部交流的良性互动。注重从乡镇选拔优秀干部到县直单位工作、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加大科级干部的交流力度,逐步实现县直与乡镇、乡镇之间以及县直之间的干部交流良性循环。在同一单位同一层次职位任职10年以上的干部,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进行交流。在干部交流中,引导县直机关干部向艰苦地方和艰苦岗位流动,在乡镇任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可优先到县直单位任职。搭建基层干部上下畅通、锻炼提高的桥梁。
形成“基层留干部”的关爱机制。一是完善物质保障。建立“乡镇干部奖励基金”。在继续实行乡镇干部任职补贴的基础上,加大乡镇干部奖励力度,任乡镇党政正职10年以上且考核称职以上、没有受过党政纪处分的,在乡镇任职期间,以任职补贴的形式享受上一职级工资待遇;乡镇其他干部在同一职级工作15年以上且考核称职以上、没有受过党政纪处分的, 在乡镇任职期间,以任职补贴的形式享受上一职级工资待遇。建立“乡镇干部扶助基金”,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乡镇干部家庭,从物质上进行帮扶。二是注重精神激励。突出人本理念和人性化关怀,真情关爱,丰富精神激励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谈话谈心制度,经常与乡镇干部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感情沟通;多了解干部的困难和需求,主动帮助解决基层干部家庭问题、子女就学、艰苦地方工作时间长、生病就医等涉及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真心关怀、真心爱护。(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