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春5月4日电 (记者刘文波)离开繁华的省城,深入穷乡僻壤“攀亲戚”。10个多月来,千余名吉林省省直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真心诚意和群众交朋友,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发展,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转变了工作作风。
2011年6月,吉林在全省启动帮扶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和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省直机关工委迅速发起“千名处长进千村”作为活动载体,省直各部门迅速选派精兵强将到薄弱村开展帮扶工作。
驻村干部从小处着眼,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入手,送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资助孩子上学,帮助老人看病买药。“帮一把就能使他们脱离困境、改变现状,对农民来说却好比雪中送炭。”省公安厅干部史宝清自己拿钱为帮扶村里的贫困老党员毕德海更换了塑钢窗,送了台电视机,并带老人到长春做了身体检查。
驻村干部们帮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改变脏乱差的居住条件,改造泥草房、修桥修路、安装路灯、建卫生所。和龙市东城镇明新村过去一直没有喝上自来水,由于水质差,很多村民患上了大骨节病。省司法厅帮扶干部曲国义多方协调奔走,改水工程很快动工,村里积存多年的饮水安全难题有望得到解决。许多驻村处长针对村里没有学习场所,没有文化场地,村民文化生活贫乏等现实问题,为帮扶村建立或完善农村书屋,建起文化广场,配上健身器材。
帮扶干部还将援“资”、帮“建”与送知识、送技术、出主意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引进项目,治穷根走富路。他们发挥信息灵、门路广、见识多的优势,联系农业专家到村里办讲座、聘请学者进行创业辅导、组织农民参观农博会、发放科普读物、安装科技设施。省工信厅干部佐振华组织村民赴外地考察学习木耳种植技术,引进并开展基地试验获得成功,村民激动地说:“帮扶干部给我们打开思路,村里老少爷们儿有干劲儿了。”
截至目前,省直机关各部门选派的进村干部累计深入薄弱村开展帮扶6000余次,协调改造修建村屯公路1000多公里,协调改造泥草房3万多平方米,争取帮扶资金近7000万元,帮助村级组织健全工作制度1202项,协调引进致富项目360个,化解矛盾纠纷160起。
进村帮扶也是对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洗礼和思想感情的再教育。史宝清深有感触地说:“在有空调的办公室坐着,哪知道山乡农民炕头的冷暖;坐着小车转一圈隔着玻璃看一看,哪能做到和老百姓手拉手心贴心。”许多驻村处长都表示:“看到困难群众的现状,心里很受震动,如果不帮他们解决困难,对不起党员的称号,也愧对他们叫我一声处长。”
“我以后会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家去,交朋友,攀亲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曲国义说。许多干部将“三帮扶”变为“走亲戚”的自发行动。吉林省直机关工委负责同志表示将把下基层帮扶长期坚持、常态运行,持之以恒,让群众满意,不断改进机关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