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科学分类选拔 阳光透明选人
南宁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规模“公推差选”领导干部综述
《南宁日报》
昨日,南宁市委召开常委会,差额票决产生了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43个空缺职位拟任人选。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南宁市以公开推荐差额选拔(以下简称“公推差选”)方式集中开展的三轮大规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即将圆满落幕,南宁市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动员:
千人报名 积极参与
今年上半年,南宁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中启动大规模“公推差选”处级领导干部和处级非领导干部拟任人选工作,分三个批次分别拿出46个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空缺职位面向全市开展定向公推差选(注:其中2个职位因达不到开考条件取消;另有1个职位因无适合人选,经市委研究决定空缺),拿出20个市政府工作机构副处长级职位开展优秀年轻领导干部非定向公推差选工作,拿出一批处级非领导职务面向全市公推差选。
这是近年来南宁市开展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同时也是南宁市探索科学选拔方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具体实践。
此轮“公推差选”工作引起社会热烈反响。“首先,公开推荐、多元提名的方式,为全市干部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除了以往常规的组织推荐,干部还可以通过群众举荐、个人自荐,获得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了解,在今年上半年开展的三个批次公推差选工作中,全市共有1169人次积极报名参与推荐。
全市干部的热情参与,为南宁市拓宽视野择优选拔领导干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扩大了选人用人的渠道。
选才:
全程量化 差额遴选
探索“分岗分类”的科学选拔方式,是南宁市今年上半年“公推差选”工作的一大亮点。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职位需求与选拔方式的高契合度。
“说来专业,其实很好理解。”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打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如选拔综合、管理类岗位的领导干部,以笔试的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有可能会偏理论而轻实践,即人们常说的“能考不能干”;相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恰又需要通过笔试的方法选拔专业素质突出的领导干部。
因此,根据职位、选拔方向和竞争人群的不同,设计相适应的选拔方法,是南宁市制订干部竞争性选拔方案、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的考虑重点。
如针对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空缺职位拟任人选的公推差选,南宁市突出能岗相适,以“适岗评价”取代笔试;针对20个市政府工作机构副处长级职位,由于是面向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公推差选,专业要求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则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进行遴选;针对市直单位处级非领导职位的公推差选,则通过笔试加经历实绩评分的方式,既考虑干部的资历,也考虑干部的能力实绩。
此外,层层差额、全程竞争的选拔方式,从技术的层面确保了南宁市根据不同岗位需求成功选拔出相适应的优秀干部。如在选拔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空缺职位拟任人选时,分别按每个选拔职位1∶5、1∶3、1∶2和1∶1的比例,通过适岗评价、竞职答辩、考察、票决等环节,依次层层差额选拔,直至决出拟任人选;而选拔20个市政府工作机构副处长级职位的优秀年轻干部时,则根据各职位的1∶5、1∶3、1∶1.5和1∶1比例,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票决等环节层层差额选拔决出拟任人选。通过“四差额”全程竞争择优,进一步提高了南宁市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批次“公开推荐”领导干部工作均做到了全程量化评分,每个阶段完成时,均通过报纸、网络或成绩单等方式向考生本人反馈其个人量化得分情况,有疑问者还可通过单位人事部门申请复核。具体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各选拔环节均设计不同的量化评分标准,如差额考察环节引入量化计分,科学设置民主测评环节和个别谈话环节中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票率的权重,以票率分别为100%、85%、65%8、0的比例计算得出干部的考察得分;另一方面,还对干部各选拔环节的得分以不同的权重折算出干部的总成绩,来综合量化评价干部。
用人:
不搞“一刀切” 合理用干部
在选用干部时,南宁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不搞标准、年龄和职务的“一刀切”,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科学设置标准,合理选拔使用干部。
不搞标准一刀切。南宁市改变“以票取人”、“以资历取人”等单一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充分考虑了干部与岗位的相适程度,以及干部的任职时间、工作年限、工作实绩、民意情况等各方面因素,选拔配备不同特点的优秀干部。
不搞年龄一刀切。根据不同的职位需求,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如20个市政府工作机构副处长级领导职位,全部面向“70后”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进行公推差选,以优化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公推差选”处级非领导职务工作,则注重为资历老、工作实绩好、民意情况佳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解决职级待遇问题;市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空缺职位拟任人选的选拔工作,则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干部的合理配备,进入市委常委会票决阶段的人选中,40岁以下13人,41—45岁25人,46—50岁41人,51—55岁7人。其中报考南宁振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职位的一名考生,尽管年纪较轻,才38岁,但因能力较强,通过层层差额选拔顺利进入了票决关;而报考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职位的一名54岁考生,虽然年龄偏大,但因其适岗评价分数较高、阅历较为丰富,最终也进入了票决阶段。
此外,打破任职“天花板”,不搞职务一刀切,让不同层面的干部均有公平接受组织挑选的机会。如在“公推差选”处级非领导职务工作中,提拔了一批已从领导岗位上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一名干部由衷地说:“南宁市选用干部不搞‘一刀切’,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系统不同职位的干部均有公平的进步机会,干部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起来当然更有积极性了。”
把关:
全程监督 公开透明
今年上半年的三个批次“公推差选”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南宁市坚持从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入手,采取有力举措做到全程监督、公开透明,把好选人用人“入口关”,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群众满意度。
在报名阶段,市考评办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将公推差选的职位、条件、资格,选拔的程序、步骤等向社会公布。在民主推荐中,各单位在把好人选关、资格审查关的前提下,把提名推荐权交给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用“德才”兼备的“尺子”推荐出优秀干部。在笔试、面试、适岗评价等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市考评办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结果公告,确保公推差选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公开透明。
同时,由市纪检部门以及市级“两代表一委员”的代表进行全程监督,严把关键“关口”。如严把程序关,抓好组织实施过程的监督巡视,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开、公正;严把公正关,认真做好公推笔试、面试以及竞岗答辩评分的现场监督,确保笔试、面试、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依法依规进行;严把保密关,抓好考试命题和押送环节的监督,如市考评办在组织命题期间,要求出题专家和工作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采取人员全程封闭、实行无线电信号屏蔽以及试题印制四轮核对、试题交接全程录像等方式,确保试题安全。同时,从市纪委、市公安局抽调人员与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员组成监督组,全程参与命题监督,确保在公推差选的关键环节万无一失。
此外,加强联合审查,杜绝干部带病提拔。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与市纪检监察、审计、计生、政法、信访、公检法等11个部门的协调沟通和联合审查机制的作用,共对201名考察人选进行联合审查。同时,设立“12380”举报电话、来信来访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平台,及时受理查核有关问题,举报案件查结率达100%,确保选出来的干部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通讯员楠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