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月市级首次“试水”到南海区此次再探路,面向体制外“公选”干部正搅动整个佛山,也开启了佛山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新篇章。
这场改革的主导者是佛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吴卫华。此时,距离他去年10月履新佛山刚半年。要体制外人才进入体制内,佛山突破了哪些难题?佛山自创的“三五选拔法”确保“阳光”的同时,怎样才能更加吸引体制外人才参与?如何评价南海正在推进的“公选”……
前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独家专访。他不仅解读了“公选”考务制度出台、“相当职务”标准设定前的一系列思考,也首度披露了最后用人的取舍之道。他不避谈“改进”和“反思”,也试图分析“为何佛山体制外人才报名并不多”。他还直言,改卷老师的安排、评委结构有待完善,“佛山改革文化、氛围与生俱来,改革共识强烈,继续探索体制内外‘阳光赛马’是大势所趋。”
★吴卫华点评
●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去年佛山有800多家,之所以加上“连续三年”,起码保证这几年这家企业是不错的,最终可供选择的企业有590多家。我们预算,每家企业有两到三个人报名,那么就有上千人的竞争,相比之下,这样更科学些。
●通过自创“三五选拔法”,选出来的前两名在综合能力上还是被认可的。至今,我没有听到有第三个人跳出来说,“我比他们更强”。
●“公选”要尊重分数,但不唯分数。
●改卷老师安排应该要更科学。最开始我们只固定安排几位改卷老师,一个老师同时改环保局总工程师和电视台两种岗位的试卷,可能不太合理。今后将在这些方面进行完善。
●我们也反思过,为什么体制外报名的少,入围的更少?可能有这些原因,如佛山市场经济发达,体制内吸引力不足,企业家或高管们对做官看得不太重。再者,企业考生不一定会考这些题目,不一定能适应这个规则。而像海归人才,往往在个别领域很专业,但综合来讲,包括对岗位也不太了解,往往谈的东西不太到位。
●南海沿用这套制度,也更放开步子,我们也一直关注。若有体制外的人才能脱颖而出,相信会是一个惊喜,但是客观上也不容易。
打破选才体制束缚要过哪些关? 佛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吴卫华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畅谈佛山“公选”思路
2月29日,佛山市级“公选”12名市直单位处级干部,首次将民企、私企管理者纳入“选才”范围。一个多月后,南海沿用前者“三五选拔法”掀起了该区首次也是最大规模的面对体制外“赛马选才”。
就佛山面向体制外“公选”的制度设计、用人之道、克服难题、改革探路再思考等关注的焦点,佛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吴卫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三五选拔法”
保“赛马”阳光
摘录
“公选”要尊重分数,但不唯分数。有两个岗位是空出来的,有6个职位选了第二名,主要还是考到人岗合适度。
记者:佛山今年市、区均推出面向体制外“赛马选才”,无论是职级和职务规模还是考务规则在全省甚至全国首开先河。佛山为何如此“试水”?
吴卫华:今年换届后,有不少副处岗位空缺。当时省里要求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我们着重思考如何创新公选机制。年初大会上,我们提出市机关和区机关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通过竞争方式产生的一般分别不低于1/2和1/3,推动“阳光赛马”常态化。
2月29日我们发布了公选12名市直单位处级干部的消息,首次面向体制外揽才。因为佛山有一个特点,民营经济特别发达,体制外人才特别多,储备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有经营管理人才、以依托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高端人才和团队、海归等。而经贸、信息化、科技等部门,本身的专业性比较强,与佛山产业结合紧密。为选拔出真正适合岗位的干部,我们认为可尝试打破体制内外“赛马”。另外,我们研究一系列政策,梳理佛山自创“三五选拔法”,首次拿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4个岗位面向体制外的民企管理者、私企高管等。
记者:从结果来看,有的前两名都没选上,有的用了第二名,这是如何评判的?
吴卫华:公选要尊重分数,但不唯分数。有两个岗位是空出来的,有6个职位选了第二名,主要还是考到人岗合适度,比如团市委工作要求有热情、有号召力、敢创新,人选中没有合适的,也有的群众不同意提拔的声音较多。有的第一、二名分数上相差零点几分,但第二名经历等更适合这一岗位。
“连续三年千万纳税”标准
如何设定出来的?
摘录
主要是公务员身份问题,也就是国内对外企、民营或NGO体制外人才,选调体制内通道问题。
记者:让民营企业家、外企高管或NGO、海归等,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哪里?
吴卫华:主要是公务员身份问题,也就是国内对外企、民营或NGO人才,选调体制内通道问题。现在主要是逢进必考。但现实是,在经济活跃的佛山,干部队伍需要更活化,我们大学生村官发展出路问题等都要思考。这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比如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有实践的,又不会水土不服,做镇街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但打开这一通道已是一个趋势,像广州、深圳也有一些尝试。
记者:报名要求的“相当职务”打开这样的通道,这些标准依据是什么?比如要求“连续三年纳税额超千万元的指标”。
吴卫华:这些标准是结合自己实际以及相关政策设定的。就“担任2009—2011连续三年纳税额超千万元的佛山市民营、外资企业的经营班子成员满三年”来说,我们进行前期测算,纳税超亿企业佛山有70多家,其中也有房地产企业,那我们面向体制外“公选”面太窄或有不少不适合。纳税超千万的企业去年佛山有800多家,之所以加上“连续三年”,起码保证这几年这家企业是不错的,报名者管理团队的能力也得到企业的认可,最终可供选择的企业有590多家。如果扩大到百万纳税额,企业太多了。设想“千万级”企业每家有两到三个人报名,那么就有上千人的竞争,相比之下,这样更科学些。
评委、改卷等安排
都可以再调整完善
摘录
我们也反思过,为什么报名的少?入围的更少?今后评委结构可以丰富些,比如增加企业代表。我们后来思考还认为改卷老师安排应该更科学。
记者:但最后只有13个企业人士报名,最后无人入选,您怎样看?
吴卫华:确实4个面向体制外的岗位最终有20人咨询、13个报名,而且还是经过发动的结果,经过第一轮就剩下3位了。
我们也反思过,为什么报名的少、入围的更少?可能有这些原因,佛山市场经济发达,体制内吸引力不足,企业家或高管们对做官看得不太重。在市场经济过程中,他们可能更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有的高管在企业号令“千军”,可能年收入也几百万。再者,企业考生不一定会考这些题目,不一定能适应这个规则,没有经过训练,比如驻点调研写材料。另外像海归人才,往往在个别领域很专业,但综合来讲,包括对岗位也不太了解,往往谈的东西不太到位。
记者:有企业人士认为这次“公选”是挺“阳光”,但也建议评委应该多一些企业人士,您认为呢?
吴卫华:这些建议非常好,我们欢迎更多的建言,毕竟还在摸索阶段。我们的考试安排已尽量注意实操、综合能力的考量,不需要像考公务员一样,背历史、背政治、背申论之类的。从考题上看,很难脱离与岗位职责的关系,这个也是需要体制外人才适应。今后评委结构可以丰富些,比如增加企业代表。我们后来思考还认为,改卷老师安排应该更科学。比如最开始我们只固定安排几位改卷老师,一个老师同时改环保局总工程师和电视台岗位的试卷,可能不太合理,今后将就这些方面完善。
南海体制外的人才
会脱颖而出?
摘录
南海沿用这套制度,也更放开步子。我们也一直关注,若有体制外的人才能脱颖而出,相信会是一个惊喜,但客观上也不容易。
记者:对于南海正在推进的“公选”,您有何评价或期待?
吴卫华:市级的探索最重要的是给体制外的人才进入处级干部队伍开了扇门,建立新考务制度“三五选拔法”,呈现新的用人导向,打破“笔试+面试”、“一考论英雄”做法,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等,避免“会考不会干、人岗不合适”;第二个特点是把初选权交给了群众,最大限度放宽资格条件,如团市委副书记职位只要副科满4年就可以破格报考。在考察方式上,引入“大评委制”,考官不仅有机关干部,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改变了“由几个考官说了算”的传统做法。
南海沿用这套制度,也更放开步子,如对海归、村(居)两委干部甚至社会人士开放,另有民政领域的副局级职位,面向NGO人士选拔。我们也一直关注,若有体制外的人才能脱颖而出,相信会是一个惊喜,但是客观上也不容易。无论如何,希望南海能继续“阳光赛马”,公平、公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记者 刘三琴 盛正挺)
■佛山公选大事记
1997年,面向全国公选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2005年,在全市进行副处党政领导后备人选公选。
2008年,南海区公选狮山镇、大沥镇办事处副职时,引入民意先决机制。
2009年,从各区、各镇层层推荐的18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6人担任乡镇领导干部,从419名大学生村官中招录6人担任乡镇公务员。
2009年,在市人大、工会、妇联,公选产生处级领导干部。
2010年,面向全市公选13名副处级干部,是佛山历史上力度最大、岗位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副处级领导干部公选。
2011年4月,佛山发布公告公开选拔13名处级领导干部,首次公选单位一把手。
2011年12月,佛山发布公告公开选拔18名处级领导干部,3个正处、15个副处职岗位。
2012年2月,佛山市级继续选拔12名市直单位处级干部,并且首次将民企、私企管理者纳入选才范围。
2012年4月,南海发布公告,公选19名副科级干部,首次大规模面向体制外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