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公告,面向全球公选西南财大、东北师大两所高校校长。经过职业素养综合评估、面试、民意测验、组织考察、公示等一系列考评,47岁的重庆大学原副校长张宗益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于4月18日正式出任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校长一职。
能在教育部首次公选大学校长中胜出,张宗益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专业对口,他主要研究经济学科,对财经有一些思考。其次,西南财经大学和重庆大学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同志在重庆主办了西南革大,后来有一部分院系并入西南财大,一部分进入了重庆大学。另外,重庆和四川是一家人,人才交流很正常。
▲链接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李延保:
完善校长遴选办法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关于此次教育部全球公选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李延保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选好校长对办好一所大学至关重要,世界各国大学都把如何遴选校长作为大学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给予高度重视。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李延保表示,多年来,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主要是由上级部门按一定程序选拔任命,也有少数学校自己组织民主推举,报上级部门批准后任命。但是,这次校长的公开选拔由教育部直接组织,且由教育部领导亲自担任遴选委员会主任实属第一次,既是试点,也有示范意义。
李延保认为,遴选校长工作从制度设计上讲,主要能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校长的目标定位,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当这所大学的校长;二是由谁参与校长的遴选才能选出合适的人来担任校长;三是公开遴选工作还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但是,他也指出在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机制中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1.由于参与测评或谈话推荐的人是按职务、职称资格选定的,其中多数对何人适合当校长及测评对象一般都不熟悉,无法给出准确判断。
2.在对推荐对象测评时,校内教师比较重视其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并不十分了解其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是否胜任校长角色。
3.在决定遴选校长的判断中,也往往存在着“行政化”和“官本位”的影响。
他表示,希望通过试点能使“公选校长”成为一种常态工作模式,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扩大学校对遴选工作的发言权,增强学校教工的参与度。“总之,这次‘公选校长’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中国的国情下,校长公选工作同样能够按科学、规范、合理的方式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