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方日报讯 (记者/盛正挺 通讯员/基石)昨日,南海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进行首轮PK,包括企业界人士、NGO负责人、公务员等在内的445名考生发表述绩演讲,争夺各自职位的“8强席位”。
昨日,445名考生按照各自报考的职位,分为6组进行PK。下午约01∶30,180名评委到考场抽签,分为6组,由工作人员引领前往6个不同的考场。
首轮述绩发言考察实行30人组成的大评委制,分为专业评委和群众评委,各个评委直接参与面试评分,评分权重一样。其中,专业评委10人,由南海区直部门、镇街有关领导和组工人事干部担任;群众评委20人,由南海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
虽然考生们大多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管理者,但首次面对此类公选仍不免有些紧张。述绩发言中,有人淡定从容,娓娓道来;也有人面色绯红,紧张结巴,甚至多次停顿低头看稿。
“整体素质都不错。”一位来自镇街的评委表示,体制内的考生更容易抓住职位的重点,相比之下,体制外考生略有些偏差。
而南海政协委员、广东邦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戴国梁律师表示,此次邀请代表和委员作为干部公选的评委是一种“进步”。“不过,好像体制外的选手还是偏少,在我们这个考生组,也没看到有党外人士的参与。另外,不少律师也有进入体制内的意愿,希望以后也能开放相应的职位。”
据悉,这是南海首次在干部公选工作中,实行30人组成的大评委制,也是首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群众评委工作。“主要是为了优化干部考察评价体系,在选人用人上更加注重群众标准,同时也增强干部选拔工作的公开和透明,强化群众监督。”南海公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缘何仅一
NGO负责人参选?
允许NGO负责人参选副局长是南海此次公选的一大创举。很多NGO负责人也符合报名要求。然而,在报名参选南海区民政和外事侨务局副局长职位的24名考生中,却仅有南海义工联常务副会长杜莉妮一名NGO负责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这和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符合条件的启创社工中心佛山地区主任黎玉婷并未报名,她表示,与体制内的工作环境相比,社会组织的氛围更加自由、轻松,没有那么多的束缚;而且社会组织的平台更加广阔,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我更喜欢和社区居民们打交道,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做事。”
唯一一名参选的公益组织负责人是南海区义工联常务副会长杜莉妮。她对自己的“孤军作战”略感惊讶。她坦言参选主要是当成一次历练的机会。义工联主管部门即为民政局,她也一直在从事相关的社团建设工作,有时深感仅靠社团本身有点势单力薄,“如果能够进入到体制内,希望能通过我的专业经验、教育背景等,能够更有效地推动NGO和社工建设,让南海在这方面的工作锦上添花。”
她笑言,这次参选,估计有经验的前辈会比较多,自己的竞争压力挺大,“但无论如何,这次向NGO放开就是一次体制内很大胆的尝试,我也希望能够利用这样的机会参与其中,增长自己经历和见识,对自己的成长也有好处。”
“体制外选拔”,会否产生“鲶鱼效应”?
评论
对于党的事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领导干部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伟人们的一些经典论述给予了响亮地回答。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二十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也就是说,干部是核心,是骨干力量。干部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极端必要性。南海此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南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必将为下一轮发展提供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