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大邑县安仁镇副镇长刘昆和王泗镇副镇长郭彦,成为全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里被谈论最多的两个人。3月16日,他们几乎同时在所在镇的人代会上,当选为副镇长。与以往不同的是,刘昆和郭彦是直接以“工人”身份当选为副乡镇长,从而获得“公务员”身份的。公开资料显示,这在四川尚属首次。
旧规
据介绍,目前党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公务员、事业干部、工人。根据《公务员法》和有关政策,事业干部可通过调任担任行政岗位领导干部,但工人却不能直接担任行政干部岗位工作,即不准“以工代干”。
尴尬的“工人”身份
过去16年,刘昆一直没有获得所在岗位的正式职务
此前,刘昆和郭彦分别是县委接待办(县政府接待办)和县委机关报《今日大邑》的“工人”。刘昆今年41岁,他到安仁镇工作前,是大邑县委接待办(县政府接待办)聘任的副主任。不过,他并不在县委接待办办公,而是在县委办公室综合科从事文秘工作。通常,县委办综合科工作人员都应有“公务员”身份,所以刘昆只能在县委接待办领工资,在县委办“白干活”。
1995年,刘昆从部队转业到大邑县新场镇工作。按照规定,只有一定级别的军官转业后才会定为“干部”,在部队当文书的刘昆只能定为“工人”。不过,因工作出色,虽未得到正式任命,第二年他就担当起镇党委办公室主任角色。3年后,又被调往大邑县敦义乡负责了1年的党委办工作。之后,他被调到大邑报社,并被聘任为办公室主任,这一干又是3年。2002年,他被借调到县委政研室,之后又调到县委办公室综合科。
可是,由于“工人”身份,过去16年,他一直没有获得所在岗位的正式职务。
“这主要是受身份限制。”中共大邑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罗孝成说,按照规定,“工人”不能随便担任干部岗位的职务。而大邑县委组织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大邑县由财政拨款支付工资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共有2210人。其中,行政机关133人,事业单位2077人。
阻塞的晋升通道
实际上从事着行政岗位的工作,却不能真正晋升为党政干部
罗孝成介绍,目前大邑县2210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人”中,有近200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约三分之二的人实际上从事着行政岗位的工作,却不能按党政干部来选拔任用他们,也不能给予相应待遇。
大邑县人社局消息称,这2210名“工人”,主要是2001年前军人转业安置、面向社会公招、企业调入、随家安置等形成的。
1983年,中组部、人事部发出《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以工代干”人员有的根据工作需要转为干部,有的回到“工人”岗位。通知还规定,今后一律不再使用“以工代干”人员,需要从“工人”中提拔干部的,均需先办理吸收干部手续。
2005年《公务员法》实施前,党政机关干部来源主要包括大学毕业生分配和已有工作经历但办理了转干手续的人员。实施《公务员法》后,“工人”再想通过转干手续成为干部也不可能,而只能按照《公务员法》参加统一招考。
“不准"以工代干"是全国政策,但让"工人"参与行政工作,在基层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罗孝成说,这种现象并非成都独有,全省乃至全国亦然。以大邑县为例,2003年至今,除军队转业和公安系统新进部分人员外,已连续9年没有新招1个公务员,“但大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使机关党政干部压力大增,亟需要补充干部力量”。
新路
大邑县结合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相关探索和尝试。罗孝成表示,“中央同意此次市县乡换届可以从体制内和体制外选人。我们觉得把"工人"这批体制内的人才用好,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88人争2副乡镇长名额
相关人士表示,大邑将建立机制,保证这一晋升通道长期畅通
刘昆和郭彦命运的改变,就缘于大邑县的一项重要改革尝试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人、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两新”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中,分别定向公开选拔2名、2名、1名、1名副乡镇长候选人。
这项试点政策去年5月底一经宣布即引起轰动。其中,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提供的2个名额最为“抢手”,共88人报名,报考比达44:1。经过几轮选拔,刘昆和郭彦顺利成为副乡镇长候选人。3月16日,他们在安仁镇和王泗镇的人代会上,分别当选为副镇长。
“这是大邑县近10年来涵盖面最广、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一次人才公开选拔。”大邑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成明表示,这次改革探索,反响最好的就是对“工人”的定向选拔。不仅报名人数多,报考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超出预想。
胡成明说,此次改革的任务,主要就是将原来按正常晋升渠道无法晋升、现有渠道无法解决其上升空间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乡镇领导岗位,以此形成“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局面。“尽管这次只给"工人"2个名额,但意义非同一般。”胡成明表示,刘郭二人顺利当选,说明这次改革尝试初步成功,因为根据有关要求,此次安仁镇和王泗镇换届选举都是差额选举,从6名候选人中选出5名副镇长。
胡成明认为,这个通道打开后,将形成公开、透明、竞争的用人环境,带来各类人才争相涌动的态势。同时,大邑还会建立机制,保证这一晋升通道长期畅通。
专家观点
打破身份限制用人
是地方的有益探索
对于大邑县进行的试点,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表示,因人员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只不过一直存在多年没有改掉。打破身份限制公开选拔人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王贵秀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都笼统地叫“干部”,后来慢慢有了“干部”和“工人”的区分,以致后来在待遇等方面也根据这种身份差别进行管理。打破身份限制公开选拔人才,是地方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应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他同时认为,人才选用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