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讨论决定2011年度绩擢方式提任领导干部人选。20名在各自“赛场”的实绩较量中胜出并通过严格“德考”的干部,分别被提任为正县级或副县级领导干部,成为首批“考绩择才”、“赛场挑才”提拔的干部。加上去年12月获得正式任命的首位“挂牌招才”干部。至此,《绩擢法》规定的三种全新的干部选拔方式均已结出实践成果。他们的履新,充分体现了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提出“注重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实践化、强化实绩在干部考核和选拔中的作用”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了鲜明的用人导向,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实绩这把“标尺”在选人用人中的重要作用。
考绩择才
——变“凭印象选人”为“凭实绩用人”
现年48周岁的刘峰,现任龙湾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即将赴任市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这个新岗位。他的提任,与此前市委市政府公布的2011年度考绩结果不无关系——通过考绩,其所在的龙湾区名列2011年度县(市、区)、市级功能区考绩优秀单位,其个人考绩成绩列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副县级领导干部这一群体前茅。《绩擢法》规定,把考绩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重要依据,从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副县级领导干部考绩优秀者中选拔正县级领导干部,从部分“考绩优秀单位”的正科级领导干部中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经考绩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讨论决定等一系列程序后,刘峰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首批16位“考绩择才”干部之一。
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考绩择才”制度框架下,由“凭印象选人”到“凭实绩用人”的转变。
采取什么样的考核办法,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实绩,从而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准确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是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群众关注的热点。然而,传统的年度工作考核办法,或因其考核内容、方式等无法体现“干得好不好”,难以考核出“实绩”来;或因结果运用不到位,导致考核与干部提拔任用结合不紧密,缺乏影响力和权威性,使“凭实绩用人”难以落到实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相继出台的《考绩法》、《绩擢法》,不论是一开始的制度设计,还是后来的实际施行,都把解决“实绩难考准”、“考用相脱节”两大难题作为最突出的任务和检验成败的标准,力求在考深考准干部实绩的基础上选拔任用实绩优秀干部。如在考核内容设定上,注重体现民情民意,明确将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列为最大权重进行考核;在评价体系上,采取按排名、实绩、测评赋分的办法,实行“上评下”、“下评上”、“左右互评”等立体评价,使结果更科学。
与此同时,坚持考用结合、按绩擢用,将考绩结果直接运用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升降去留和奖惩褒贬中去。如对市管领导干部的考绩结果进行排名时,不仅在同一班子内进行排名,还在县(市、区)、功能区或市直单位之间,按照正职和副职进行横向排名,提高考核结果的可比性。此次一次性从考绩优秀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直单位副县级领导干部中提任了6名正县级领导干部,从10个“考绩优秀单位”提任1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正是市委市政府“让干事者有机会,让干成事者有舞台”之决心与力度的体现。
赛场挑才
——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是我市近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力度也是逐年加大。但是,由于选拔方式较为单一,一部分基层干部“干得好”却“不善考”、“考不好”,难以通过参加公开选拔考试的方式得到重用。
另一方面,温州推进转型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何使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需要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其中,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市区街道更是肩负着落实工作、推动发展的艰巨任务。基层干部敢不敢于攻坚、善不善于破难,将直接关系到我市工作的推进和任务的落实。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去年3月,市委决定启动“赛场挑才”,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设立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市区街道三个“赛场”,并出台专门的考核办法,突出对一些重点工作的直接考核。如中心镇和功能区重点考核固定资产投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和“三分三改”,市区街道重点考核街道环境、税收、市区“村房两改”等,以考核促落实,从赛场挑英才。
“赛场挑才”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按照适当拉开差距的原则,通过排名赋分的方式,做足做深“赛”字文章,将全市51个中心镇、25个都市型功能区、32个市区街道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拉出来,一起“赶”到赛场上比高低、拼实力,进一步形成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良好作风。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不同县(市、区)同类赛场的基础差异,采取赛场工作绩效考核分由县(市、区)考绩排名、市里直接考核排名分别折算再合成的办法,确保比赛过程更为公平、比赛结果更为合理。
挂牌招才
——变“闭门选官”为“开门纳贤”
自去年3月《绩擢法》出台,字面上即透着一股新鲜感的“挂牌招才”,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长期以来充满神秘感、相对封闭运行的干部选拔,如何能与“挂牌”这样开放性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这个疑问,持续到去年12月底,首位“挂牌招才”干部的新鲜“出炉”——时年43周岁的苍南县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黄定恩,在如期完成其“摘牌”时承诺的目标任务后,正式获任此前他试岗的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兼市交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一职。他的提任,用事实证明变“闭门选官”为“开门纳贤”并非“不可能的事情”,且完全可以成为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在急难险重一线发现选拔优秀干部的有效途径。
去年4月,针对重要岗位或急难任务的“挂牌招才”率先付诸实施,市委组织部“挂出”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兼市交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市工务局副局长等首批3个副县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市招贤。
这一从未有过的选人新举措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两天就有70名符合条件者自荐报名。随后一个多月时间内,报名者被组织去现场调研,并就如何完成目标岗位的任务要求制定、提交了“摘牌”方案。市委组织部组织相关行业专家、领导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审查和遴选,并通过现场答辩的方式检验“摘牌”人的真“才”实“料”。
经层层遴选和组织考察、讨论决定、公示等各环节后,去年5月,黄定恩和另一名干部成功“摘牌”,试岗聘期分别为7个月和两年半。市工务局副局长职位则因无合适人选,决定作空缺处理。根据规定,黄定恩必须如期完成所承担的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工程前期任务并通过考绩,方能获得正式任命。
随着绩擢制度在我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延伸,越来越多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智勇双全”干部正被选拔使用到合适的岗位,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来自市委组织部的统计,去年以来,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先后有120名县乡级领导干部以绩擢方式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事实上,实施绩擢制度所带来的“边际效应”远远不止于此。它正逐渐成为温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助推器”,践行执政为民的“风向标”和检验干部德才能力的“测量仪”。去年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752亿元,增长89.29%,投资增速由全省后列跃升为全省第1位;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形成了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区格局;推进“六城联创”、“违必拆·六先拆”等破难攻坚七大行动,拆违60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400多公顷,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以实绩说话、凭德才用人”,这一考绩、绩擢制度的鲜明导向,正在不断点燃全市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使“敢向高的攀、敢与勇的争、敢和强的比、敢同快的赛”渐成温州干部队伍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