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资格审查、量化比选、公开推荐、演讲答辩、差额考察,我市今年首次采取公推比选的方式对市审计局局长、市国资委主任、市代建办主任、市土地储备局局长4个正处级领导职位进行竞争性选拔,目前4个职位人选已进入公示阶段。
“公推比选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干部群众好评,为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云峰总结认为。
突出“五个比较”提高精准度
“公推比选将‘比’的过程贯穿于量化比选、公开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综合考察等环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自华介绍说,“通过比实绩、比能力、比素质、比德才、比干部群众认可度,变以往注重笔试、面试评价干部为更加突出实绩考核、德能考核和岗位匹配性考核评价。”
据介绍,其中,在量化比选环节,重点比实绩,履历量化突出基层导向和领导干部经历,使在基层领导岗位上工作过的干部在比的过程中更显优势。在公开推荐环节,重点比干部群众认可度,公开推荐采用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的方式进行,把干部群众的认可度作为量化比选的重要因素。同时,在驻点调研环节,重点比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演讲答辩环节,重点比素质、比思路;在综合考察环节,重点比德才。
“竞争者演讲结束后,现场进行答辩,然后由我们评委根据演讲、答辩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评价,打出分值。”在本次公推比选活动中担任了评委的市发改委主任陈军介绍说,为使评判工作公平、公正进行,采用专家加群众组成的大评委制,针对不同职位,配套不同的评委群体,以体现业务性和关联性,保证了关键环节的科学规范。
通过五个环节的综合比较,实现逐轮差额,逐轮筛选,每个职位最终确定两名人选提交市委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真正把那些优秀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工作岗位。
坚持“三个全程” 提高透明度
干部工作要做好,人民群众要知晓。“坚持公推比选信息全程公开、人选全程差额、过程全程监督,真正做到阳光操作,使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以全面体现,努力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张自华告诉记者说。
首先,做到信息全程公开。“报名工作在网上实行日公示制度,履历量化、公开推荐、演讲答辩、综合考察情况均在第一时间进行公示,并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公推比选进展情况,积极回应群众关注。”负责微博发布工作的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福祥告诉记者说,公推比选各环节的全程公开,提高了群众的知晓度,提升了竞争的透明度,让干部群众不再雾里看花。
特别是,本次公推比选对比选、推荐、考察、酝酿、票决全程进行差额,程序全程监督,确保用人质量,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在工作履历量化和表彰奖励量化比选的基础上,按每一比选职位1:10的比例确定了46名进入公开推荐环节的人选。”市委组织部干部一科科长刘明对本次活动如数家珍,第一轮差额掉30人;按照1∶5的比例确定了20名进入演讲答辩环节的人选,差额掉26人;按照1∶3的比例确定了12名差额考察对象,差额掉8人;按照1∶2的比例差额酝酿,提出了拟任用人选初步建议名单,差额掉4人;最后提交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差额掉4人,确定拟任用人选4人。
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提高公信度
事实上,对公推比选来说,“公推”是基础,“比选”是关键,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推提名、量化比选、逐轮差额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和突破,是公推比选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是创新了提名方式,变少数人决定为让多数人提名,另一方面是创新评价理念,变少数人评判为让多数人参与。”张自华介绍说,在演讲答辩中,邀请自治区和市“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等担任公众评委,对竞争对象进行评价打分,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公推比选过程中,先后有50多名普通群众当了一回考官,有效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值得关注的是,对差额考察对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考察,不仅是干部选拔的关键环节,也是比选工作成功与否的最后一道关口。对此,我市一方面在考察组成员的组成上,变以往由组织部门单独考察为组织、纪检、人事等多个部门联合考察,另一方面,还参考了以往的考察结果,达到了相互印证的目的。
“今年开展的公推比选充分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也给我们一次展示自己、竞争上岗锻炼自己的机会。”参加本次公推比选的刘虹告诉记者。
“通过公推比选,最终从76名推荐人选中确定了4名正处级领导干部拟任人选进行任职公示,这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了成功经验。”周云峰总结说,在实践探索中,从中得到了三点体会:实行公推比选有利于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实行公推比选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实行公推比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