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正式启动公推比选省外经贸厅厅长的工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首次公开选拔省政府组成部门正职,并首次采用公推比选方式选拔干部。从推进情况和预期结果分析,“双首次”的探索之举叫好又叫座。
首先,程序设计合理透明,体现了科学性。
如何在行政系统中选贤纳才,是体现政治文明的一个标杆。在我国,从王位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以及现行公务员制度,每一次选官制度的变迁都标志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务员法》规定: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公开选拔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的领导职务。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催生了公推比选。
“公推”是指公开推荐、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推荐报名;“比选”则包括个别面谈、能力测试、实地调研和面试、组织考察,并采取“多进6、6进3、3进2、2进1”模式,实行逐轮差额比选。相比以往的选拔制度,“公推比选”一是既比又选,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以分数论英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效减少比选误差;二是采取逐轮差额比选,程序严格保证选拔公正;三是能够降低选人成本、提高选拔效率。
其次,考察标准客观务实,提高了有效性。
选拔出德才兼备、适应岗位需要的干部还离不开实体上考察标准的客观。公推比选,一是在资格审查中嵌入职位特定性要求,即“拥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我国外经贸政策,且有与外经贸相关的经历”,并“至少熟悉掌握一门外语”。二是在实地调研和面试比选环节选择了东莞作为研究对象,更加客观、务实。省委书记汪洋曾指出“东莞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就是广东科学发展胜利之时”。考察人选入莞调研、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可以窥探其关注省情、解决难题的能力。候选人要从选拔中脱颖而出,既要综合素质高、底蕴强、功夫深,又要有匹配职位需求的经验优势,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未知难题的潜力。
再次,监督机制公开严明,增强了主动性。
科学有效的选人制度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本次公推比选,首先是将过程公开,避免走过场;其次,构筑了内外监督、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避免施行环节跑偏跑歪。由省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和省委组织部的5名工作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对面试全程监督,做到阳光比选,确保公推比选真正选拔出既会考更会干、既有学历更有阅历、既领导叫行更群众叫好的干部。
公推比选的施行是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突破性的创举。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领导岗位上来,是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希冀此次探索能够产生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甚至全国在干部人事选任机制方面有更广更深的改革,不断提升政治文明水平。
文/东莞市委党校行政法学教研室 郑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