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总会有少部分人的诉求无法完全得到满足,但不能因为99%的大多数而忽视了1%的极少数。政策的阳光,要惠及每一个百姓
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无论怎么发展,总会有少部分人的诉求无法完全得到满足,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对于这部分群体的诉求就越是要重视,不能因为99%的大多数而忽视了1%的极少数。
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要善待百姓,特别是在面对极少数提出特殊要求的群众时,要换位思考,不能把他们当成“闹事者”,人为地激化和扩大矛盾。要学会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其次,要畅通诉求渠道。搭建多种形式沟通对话平台,使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更畅通,打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任隔膜”。我们建了个“网上会客厅”,推动“一把手”实名跟帖回复网民意见,点击率已超过1524万次,解决网民反映问题5.2万件。我们还组织全县1.47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再次,要坚持“三公一明”。当前,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公”。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就能更多地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在城市拆迁安置中,我们通过推行“分级抓阄、阳光选房”工作法,面向社会公示全部安置房源,根据拆迁户签订协议顺序号组织抓阄,赢得了群众信任。2009年以来,城区拆迁面积达286.4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既让99%的人满意,也让1%的人满意”,这个目标固然很难,但它应当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心里要装着每一个群众;政策的阳光,要惠及每一个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