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昆明五华区“民告官”案行政负责人出庭率达100%
领导应诉不再找“替身”(倾听·行进中的基层回声)
人民日报记者 张帆 胡洪江
阅读提示
为了克服“民告官不见官”的尴尬,昆明市五华区2009年底出台了两项硬规定:本行政机关当年行政诉讼第一起案件及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行政首长必须出庭应诉,而且要纳入考核。规定一出,2010年五华区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随即增加了3倍,2011年更达到100%。
从缺席到出庭,是一种进步,不仅有利于提高审判质量,也有利于判决执行。这不仅让群众感到被重视,更有利于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民告官”案难见官,一直是困扰行政审判工作的难题。但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却在2011年实现行政诉讼案件行政首长或副职领导出庭应诉率100%。
从15%提高到100%
行政首长应诉纳入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考核
回忆起2011年第一次走上法庭“被告席”,五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郭秀至今心怀忐忑。“从来没有上过法庭”的郭秀是被“逼”上法庭的,不仅因为所涉案件的高关注度,还有五华区的两项硬制度。
据了解,2009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曾组成视察组,对昆明市法院2006年至2008年行政审判工作情况进行视察。“有的行政部门领导缺乏积极准备和参加行政诉讼的意识,不提交证据材料,不出庭,就是勉强出庭了,也是一句话不讲。”据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2008年,昆明市仅有15件行政案件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占全市各级法院审结的850件行政案件的1.76%。而2009年,五华区行政诉讼案件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含副职领导以行政首长身份代为出庭)也仅为15.3%。
2009年12月,五华区出台实施办法,明确提出,本行政机关当年行政诉讼首案,疑难、复杂或集团行政诉讼案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对本单位行政执法活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行政首长应当出庭参加行政诉讼,并将行政首长应诉纳入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如果确因工作等客观原因,‘一把手’不能出庭,必须在开庭前报分管副区长同意,并到区政府法制办备案后,由行政机关副职领导代为出庭。”五华区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刘亚霖说。
“行政案子我做了很多,此前也规定行政首长要出庭,但在实施过程中非常困难。有一次,我本来也想着领导一般不会来。后来知道公安分局副局长真的来了,我很惊讶。”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崇华说,“行政长官来了,对原告来讲,在心理上就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纠纷调处起来就更好办了。”
2010年,五华区涉诉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提高到63.7%。去年3月,五华区政府办公室又下发通知要求,对本单位的行政诉讼案件,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率应达到100%。
行政首长到庭,审判的质量更高了。如果涉及行政处罚被撤销,执行起来也会更顺畅。
——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律师 高崇华
人到还要心到
放下官架子,与原告平等对话
两个文件的下发,犹如两块石头投入水中,在五华区行政机关激起不小的浪花。“将心比心,如果我们的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群众对我们有质疑是正常的。群众知法、懂法,利用法律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民主法治的进步,机关干部应该有正确认识。”五华区安监局局长陆炜玲说,从“被逼无奈”到感觉“理所应当”,正在成为五华区行政机关负责人较为普遍的心态转变。
虽然行政首长们的观念逐渐转变了,愿意出庭了,但要真正适应庭审应诉,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行政首长来了,坐在庭上很尴尬,不知道说些什么。”五华区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任春波说,“‘民告官’案,民能见到官了,但官不能只是坐着——不仅要积极应诉,最好还能利用出庭的时间宣传法律法规。”为此,放下官架子,与原告平等对话,成为要传递给行政首长们的重要理念。只要行政案件一来,五华区法院就会立即将诉讼须知、举证通知书、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建议书送到涉诉的行政机关。“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不仅是人到,更重要的是心到,然后才会有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五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赵邝说。
案件审判过程中,五华区法院还会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通过他们的呼吁和支持,不断强化行政首长们自觉出庭应诉的意识。当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告官”案公开开庭时,非涉诉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也会被邀请旁听。这种直观的方式,成为许多行政首长“未雨绸缪”,积累出庭经验的机会。
将行政首长“逼”上法庭,是对法律和人民群众的尊重,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体现。
——五华区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刘亚霖
出庭只是开始
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
“减少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是要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根本考虑。”刘亚霖也认为,行政首长出庭,可以切实、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在的行政机关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第一件案子,行政首长出庭了;第二件类似的案子又来了,行政首长是不是就可以不出庭了?其实,越是类似,越说明有一些普遍问题需要引起领导重视。
“从法治国家的理念来讲,行政诉讼绝不是打完一场官司就结束了。”赵邝说,“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对当年五华区法院行政案件审理的基本状况进行梳理分析,针对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涉诉行政机关领导带着行政执法人员一起上庭。郭秀说,去年她出庭应诉时,五华区所有的街道计生专干都到庭旁听。“我们是想借此给每一位计生专干敲个警钟:虽然我们是在执行法律法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态度。”
2010年,五华区法院受理的涉及辖区省、市、区行政机关的行政诉讼案件由2009年的34件下降到23件,2011年与2010年持平,而案件和解撤诉率呈现上升趋势。“一升一降,表明五华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在不断增强,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赵邝说。
刘亚霖透露,五华区今年将出台一项新的针对行政机关的约束制度:如果行政机关出现违法、违规执法或不作为的情况,行政首长出庭败诉,将被问责。
“我们在事前考虑得更周全细致一些,当群众提出问题时,我们就重视它,在萌芽状态就化解掉。群众和行政机关之间出现纠纷,就不一定非要走到司法程序。”刘亚霖说,接下来,“一把手”出庭应诉比例明显低于副职代为出庭的问题,也是五华区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虽然禁毒与安监领域不同,但行政审判程序大体上是一致的。通过旁听,积累经验,提高执法水平,正是我所需要的。
——五华区安监局局长 陆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