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2012年1月20日作出重要批示:
组织工作近几年来越来越好,值得充分肯定,望继续努力,取得更大成绩!
赛场“选马” 阳光“选人”
竞争性选拔已成为各地干部选任的重要方式。从公众的角度看,这是最公平、最透明的选拔方式。这几年,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引入全新竞争机制,打造“阳光选人权”,做到好中选优、人才辈出。树立现代开放的人才意识,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地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合肥建设发展的大业中来。今年2月5日,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空缺的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等11个正县职领导岗位进行公推提名,让广大干部参与到干部的初始提名中,真正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公推公选、公推竞选、联合公选、公推竞职等竞争性选拔的“合肥模式”。特别是公推竞职,由市委全委会公开推荐提名、首次引入中组部考试中心“人机对话”系统进行领导能力测评、公开竞职演讲和现场答辩,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和网民现场观摩并提问。实行全程差额、全程监督,每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之下。推进全市干部资源的大循环、大交流、大统筹。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公务员转任机制法制化、常态化机制。近三年科级以下公务员交流轮岗面达47.6%。推进县处级干部“结构性”交流,每年在市直大委口和县区之间交流干部数十人。推进城乡基层干部“跨区域”交流,交流部分乡镇街道基层干部到市直机关任职。切实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2011年市直机关首次大规模面向基层公开选调127名公务员,使基层这个“蓄水池”常流常新;开全国先河,首次从优秀社区“两委”正职中公开选拔10名市直机关公务员,笔试环节通过“人机对话”测试实际工作能力,面试环节设置演讲答辩并同步电视直播,全程信息完全公开,招录过程更加透明,具有鲜明的合肥特色,真正做到了“干部在基层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
群众满意 组织工作活力四射
党的工作重心在一线,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群众。近些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重大主题,在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强堡垒、争先锋、我为合肥跨越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当作“一号工程”抓紧抓好。在农村,连续10年扎实开展“小学教”活动;连续四批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105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换届进入村“两委”班子,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在城区,创新街道社区“带头人”队伍建设,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对城区180名社区“两委”正职进行理论素养测试。开展“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金点子”征集评选,收集77个基层党建典型案例,评选出10个“金点子”。在全市“两新”组织中开展“大排查、大组建、大提升”活动,新建党组织837个。城隍庙小商品批发市场等43家超亿元专业市场全部单独组建了党组织;采取单独建、临时建、挂靠联合建等方式,组建131个“大建设”项目党组织;网络党建、商业街党建、商圈党建等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实践不断延伸。合肥华泰集团党委被评选为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非公企业党建“联华模式”被中央创先办刊发并向全国推广。
注重解决问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事项39.5万项,已兑现34.7万项。深入开展“把服务对象当亲人”活动,以燃气集团“徐辉假日服务小分队”、供水集团“贴心小棉袄便民服务队”、供电公司“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一系列服务品牌为代表,群众满意率达97.2%。全市各行各业以实际行动转作风、聚人心、促发展,描绘了一幅幅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生动画卷。
风清气正定当扬帆远航
风清气正,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座新兴城市的“软实力”。风清气正,关键在人。回顾过去几年,我市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着眼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坚持正面教育、事前监督、超前防范,着力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广大干部撑起一片干事创业的“蓝天”。
着眼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每年都组织力量,对各县区和市直单位干部选拔任用情况进行检查。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差额考察、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票决等改革措施。集中出台《合肥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实施办法(试行)》等8项制度,构建起事前预警、提前报告、任前公示、举报查核、拉票查处“三前两查”干部监督链条。2011年三级党委和县区人大政府政协集中换届工作中,坚持“三在先”要求,狠抓严肃换届纪律工作落实。先后印发中央和省、市委通知18037份,编印学习材料近11万份,发放调查问卷近1万份,开展谈心谈话1973人次,及时查处违反换届纪律有关案件,坚决防止和纠正换届中的不正之风。党委换届风气测评,认为“很好”的占96.2%。与此同时,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和环节,特别是围绕用人、用钱、用地、用权,合肥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和改革力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秉公用权、干净干事,进一步培育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市上下形成了人才辈出、活力迸发、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风清气正促进了和谐发展,合肥发展的巨轮正扬帆远航。
用生命之光照亮绚丽的组工事业
心中有爱,才会把群众疾苦始终放在心间;心中有情,才会把百姓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心中有党,才会把党的事业置于生命之上。多年来,全市广大组工干部以祁爱群、王彦生、尹忠强、李林森等一个个先锋模范为榜样,始终充满激情地投身组织工作,以苦干求创新,以拼搏求突破,以奉献求发展,切实立足岗位创先进、争一流、作表率,用生命之光照亮绚丽的组工事业。
认真践行公道正派这个核心,改进选人作风。真正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始终突出求真务实这个关键,夯实工作作风。以“做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创服务最优的组织部门”为主题,深入开展“五级书记大走访”、“千名组织部长三走进三服务”活动,900多名组工干部累计走访群众1376户,建立基层联系点295个,解决基层实际困难520余件次。各级组织部门认真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建设、党性教育、业务培训等活动,自身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市委组织部机关开展了“书香机关”、岗位练兵、“处长大讲堂”等活动;连续两年开展科级领导职位竞争上岗,36名同志走上新的工作岗位。通过服务承诺、创新承诺、自律承诺、实事承诺等四项承诺,不断强化组工干部争当先锋、争做表率意识,受到广泛关注,李源潮同志亲自批示。着力打造开明开放型组织部门,利用报纸、电视、网站、杂志等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组工宣传,县乡党委换届期间,先后5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举办“开放日”活动,主动邀请20多名市人大代表走进市委组织部机关,切身感受组织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全力维护正气机关这个形象,净化生活作风。严格遵守《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保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形象。
背景链接
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工作是国家统计局受中组部委托,在全国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从2008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调查由中组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独立组织开展,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组织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共设置有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干部选拔任用情况与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四项具体测评指标。2011年度,四项具体指标整合为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两项大指标。
党 建 时 评
热乎乎的成绩 沉甸甸的责任
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推进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客观来看,近几年我市组织工作满意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各项指标梯度递增,实现较大幅度提升。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得益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凭实干立身、凭德才胜出”的共识。得益于我们切实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在提名、推荐、考察、任用等各个环节推出一系列创新之举,实现了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和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的有机统一。得益于我们这几年持续不断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破除组织部门的“神秘感”,增强组织工作亲和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理解、支持组织工作的良好环境。透过四年民调分值的“节节高”,我们看到,组织战线已经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千帆共进的良好局面。
每次看到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心里既感到热乎乎,又觉得沉甸甸。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饱含了党和人民对组织工作的评价与期待。让党满意,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满意。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是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是一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重大工程。面对充满希望的“十二五”,组织工作迎来了革故鼎新、奋发图强的难得机遇,我们只有把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作为思考和谋划组织工作的逻辑起点,作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杠杆,作为衡量检验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千方百计把“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那么,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就不会是句空话,早日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宏伟蓝图就会指日可待! 岩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