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武威市破格提拔23岁的焦三牛为副县级干部的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如此“火箭式提升”,是因人才缺乏的无奈之举?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探索?还是哗众取宠的自我炒作呢?
不管因何原因,我还是要为武威市大力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胆识和气魄喝彩。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各地都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探索组织工作创新,而在群众最关注的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能不能像武威市一样,加大改革,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呢?
组织工作创新,就是要拓宽视野,破解人才紧缺难题。笔者以前也没有听说过“武威”这个地方,据了解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人才也严重匮乏。该市深刻意识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通过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定向考录选调生、面向全国公选、对优秀大学毕业生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回引了一批拔尖人才。条件差的武威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政策,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愿意来吗?人是第一要素,也许若干年后,武威引进的这批焦三牛式的优秀人才成长起来了,并带动了更多的“焦三牛”到武威,那么,人才济济的武威是否会面貌一新呢?
组织工作创新,就是要不拘一格,破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题。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已成为一种选人用人的长效机制。但因为干部选任有太多条条框框,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有所顾虑,唯恐因为“太创新”引起社会舆论或被追究责任。因为资历、学历、编制等种种条件限制,一些基层的优秀年轻干部难遇伯乐,甚至因为错失机遇而埋没政治前途。武威市在公选中,不仅拿出了31个正、副县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还允许“211”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和清华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的可以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因此出现了像焦三牛这种从清华大学毕业仅半年,就能从一名普通科员直接晋升为副县级领导的“火箭式干部”。这种做法无疑是一次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有益探索,也许将成为干部选任工作的一次历史性标志。
组织工作创新,就是要任人唯贤,破解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难题。焦三牛在公选中以三个第一的“三牛”成绩成为佼佼者,根据调查了解他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群众反映也很好。相信只要组织信任、群众支持,焦三牛一定能通过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大显身手。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特殊的公选,他不管有多努力多优秀,要从乡镇科员提拔到副科级、正科级、副县级领导干部,最快也要七八年。何不让优秀年轻人才早压担早成才呢?无论选拔是“火箭式”还是“飞机式”,只要提拔的干部是真正德才兼备而不是通过“走关系”产生的,群众就一定会认同。但愿有一天,当因优秀而破格提拔成为常态,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出现“焦三牛”而大惊小怪,组织工作的创新就真正见成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