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直以来都很受社会各界关注。特别在年轻干部被提拔之后,经常会有“民疑”涌来,褒贬之言夹杂。
“民疑”如同一张带着倒钩硬刺的巨网,不放过一个被提拔的年轻干部。从家庭背景到社会关系,从直系血亲到旁系干亲,从干部性别到其容貌姿色,无一不被查得底儿掉。最后得出答案各异的结论,有褒有贬,有扬有抑。
“民疑”就是民意。提拔年轻干部为人所关注,正是社会群众对选用干部的一种参与和监督。中央明确提出在干部选任中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要求,为的就是通过群众的积极进言献策,用规范的机制选拔出以德为先、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民疑”不断,恰恰说明群众关注干部工作的热情在升温,应该鼓励。
“民疑”也是提醒。对组织者来说,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条件、程序和纪律办事,是应尽之责,也是群众所盼。但在个别地方却出现了违规操作选人用人的不正常现象,被老百姓称为“萝卜招聘”、“近亲繁殖”。给干部脸上抹黑,让组织形象受损。这给今后提拔干部特别是健全竞争性选拔机制选拔年轻干部提了个醒:不按照规矩出牌、不讲程序办事,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选拔的年轻干部,必须是真材实料,选拔年轻干部的程序,必须是阳光透明,这才有说服力、公信力。
“民疑”更是鞭策。年轻干部涉世未深、心灵纯净,大多拥有很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展现出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共有特点。能够在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都是道德建设和素质能力比较中的佼佼者。面对领导职位,是沾沾自喜当官还是踏踏实实做事,都是对年轻干部政治成熟度、品格纯净度的考验。“民疑”最关注的,就是年轻干部当上领导之后的表现。对年轻干部来说,唯有把“民疑”当成鞭策与激励,倍加珍惜难得的成长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才能踏实做事,老实为官,真心为民,更好地胜任领导岗位。届时,“民疑”自会转变成拥护干部选拔政策、支持年轻干部成长的民意。
(刘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