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08网济南2月7日电(记者吴书光)山东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任职人选已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公选规模并非最大,但因全程公开透明而引发关注。许多同志认为,这次公选如同铺筑“阳光赛场”挑选“健将”,通过选拔新机制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过其推广还需制度化、经常化。
——传统干部公选方法需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逐渐成为我国干部选任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公选干部改变了单纯依靠组织提名和领导提名的常规,拓宽了选才视野与渠道。以公开报名、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现代化测评方式进行选拔,选出了不少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干部任用中的腐败现象,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公选的领导干部也暴露出诸如不能快速进入角色等问题,使得不少干部群众质疑干部公选:考出来的官能行吗?通过笔试能否考察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怎样避免有些人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山东省公选办一位多次参与公选方案设计的工作人员说,综合多方意见,传统公选方案设计上存在不够科学的地方。首先,岗位分析不到位甚至缺位,个人才能与岗位要求不甚符合,导致公选出来的干部不能尽快进入角色。这种情况表现在笔试试题以通用题为主,无法体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职位特点和所需素质。
其次,一些公选过于重视公选时点上的表现,忽略了纵向表现的考察,由此选拔了部分“会考试,不会干实事”的干部,影响了公选的实际效果。
第三,部分公选多定性,少定量,缺乏对干部过往履历的具体考评测量标准,仅靠笔试、面试无法全面检测干部能力,难以选拔出各方面都优秀的干部。
2011年6月1日,山东省一次性拿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16个副厅级重要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在设计公选方案时,山东充分借鉴吸收各地以往的成功做法,力求借科学的选拔方案确保“干部选出来就能用”。
——针对性测评重综合能力
为了做到“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能力强的出得来”,山东设计了报名、初审、笔试、复审、履历业绩评价、面试、领导能力测试、体检、考察到最终任用等十个考选环节。
第一,笔试命题一职一卷,确保“干什么,考什么”。据公选办介绍,为了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笔试实行按职位命题,突出岗位特点,着力增强试题针对性。命题前,委托中组部考试与测评中心逐一进行职位分析,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组成命题组,分别命制了15套试卷,力求体现岗位对人选的要求;不指定复习范围,也没有参考资料。
2011年6月25日笔试后,山东考生李兴钰说,试题全是案例分析、写作论述等主观题,注重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也表示,考试内容大多涉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考察相应职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考前也突击看了书,但没用上。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单靠死记硬背作用不大。”他说。
第二,引入履历业绩评价,坚持“考得好,还要干得好”。履历业绩评价主要是了解应试者“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了什么”。通过考察分析考生的工作经历、任职经历、教育培训情况和工作业绩等,评估其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专业背景等与选拔职位的匹配度。
河南考生栗朝举笔试成绩69分,在所考职位中排名第10,但他的履历业绩评价成绩是92.3分,按照前者60%,后者40%的比例计算,他以78.32分的成绩升至第二位。
不少考生认可这种测评。山东省统计局的陈汉臻参加了公选,尽管未能考取,但他认为,履历业绩评价注重看领导干部做过什么,有什么成绩,树立了很好的导向,引导人们把功夫放在平时的积累上,干事创业上。
为保证客观公正,履历业绩评价工作全部在异地封闭进行。评委全由外省领导干部和从事干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组成,山东没有人员参与。
山东省纪委工作人员介绍说,考生需签订诚信承诺书,保证履历业绩评价材料的真实性,再由干部主管部门出具考生的履历和审核意见,由公选办审核把关。并将考生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首次采用领导能力测试,旨在选拔“会干事,还要干成事”的干部。领导能力测试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以不同的工作情景案例为测评内容。考生要针对案例,按照自己的判断选择相应的答案。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测试后,计算机自动给出考生成绩。
“现场感强。”浙江考生孙建军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考察考生在现场应对中的判断能力和应用能力。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行政学院管理系主任何爱华看好这种测试,“这种测试给考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考察考生快速决策、判断和处理问题的实际领导能力。”
这次公选按笔试占30%、履历业绩评价占20%、面试占30%、领导能力测试占20%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根据综合成绩,按照每个职位1:3的比例,最终产生进入考察范围的人员。
——科学的制度选才是公选干部新机制发展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干部选拔历来是社会关注焦点,而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干部,既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
多位人士认为,山东这次公选用制度保障了透明与公平。陈汉臻说,从过程到内容都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可以说“考上的很坦然,没考上的很服气”。参加了笔试、面试、人机对话测试的巡视监督之后,何爱华说:“这次公选,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程序设计上都比较完善,给全国各地的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是一个选人用人的‘阳光赛场’。”
他们认为,公选是好中选优的平台。山东省公选干部积极尝试了干部选拔新机制,值得总结推广,同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公选。
首先,进一步体现考选职位的个性需求。山东省政府法制办主任高存山建议在发布考选公告时,要加上岗位说明书,明确合理的岗位任职条件,以便让报考者更好地了解考选职位情况。同时,还可以在面试阶段增加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岗位演说等环节,这样选出来的干部针对性更强,有利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其次,建立公选人才资源数据库。据介绍,山东已开始进行探索人才资源库建设。在这次公选中进入前三名的省内考生,经考察后都将纳入人才库,如此将实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不仅可为以后选拔干部提供参考,而且也将节省社会资源。同时,山东将以岗前培训、试用期等制度建立健全公选干部追踪培养机制。
第三,应考虑增加选拔职位数量,以扩大公选示范效应。何爱华说,这次公选过程不给人为操作留一点缝隙,让基层同志看到了前景,“下一步应拿出更多岗位用于公选,给全社会一种希望:只要认真干事、素质优秀,就有中选可能。如此,优秀人才会更有动力,更有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