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阳县坚持把建设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作为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密结合部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和全县组织工作现实需要,通过运用“两荐三试四考量五公开”的新方法,大力选拔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组工干部,积极在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上迈出新步伐,有力地提高了组织部门围绕中心、组工队伍服务大局的能力。
“两层推荐”,拓宽选拔视野。针对部机关干部队伍存在的内部来源渠道单一、干部多岗适应性差,且大多数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实际,县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竞争性选拔组工干部实施意见》,重点面向县乡党政机关公开遴选高素质、高学历、且具有基层管理经验的优秀年轻干部,着力打造“三宽型”组工干部队伍。县委组织部通过下发正式文件和在政府网、党建网及时发布《公开遴选组工干部公告》等形式,提前明确选拔范围、选聘岗位(职位)以及选拔条件,广泛宣传发动,鼓励优秀干部踊跃报名。县委严把组工干部准入关,严格实行“凡进必考”制度。按照岗位要求和自身条件,参与公开招考的干部必须经过个人自荐申请,再由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后,做出初步鉴定推荐意见,确保推荐报名的干部首先是在基层或原单位最优秀的干部。在2011年首次公开选拔中,全县参与报考的12名干部中全部经过所在单位的初步审核和鉴定,10名优秀干部进入到组织视野,报名与选用比例达到1:3。其中,选调生报考率达80℅以上。
“三重测试”,验证综合实力。始终把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选拔组工干部的基础条件,结合组工干部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严格检测,实行层层把关。一是组织理论测试。理论测试紧密结合选调所需岗位特点,突出检测干部掌握党建、组织工作业务基础知识、公文写作和综合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组织专家面试。邀请市级专家和县级领导组成专家考官团,从市专家题库中抽取面试侧重组织工作方面的命题,把干部对报考岗位的熟悉理解和适合程度作为测试重点,全面测试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评价应试者的道德品行、理解认知、分析归纳、组织协调和决策应变能力。三是开展调研测试。把“学用结合”作为识别优秀组工干部的重要手段,对所有进入考察环节的干部,统一组织实践检测。县委组织部提前公布调研命题方向,凡进入考察环节的干部围绕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前一周深入实地考察调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集中一天时间组织封闭式撰写专项调研报告,并抽调县纪委、党校和部机关相关股室干部量化评分。三重检测综合成绩优胜者纳入考察对象,其中有7名干部进入到考察环节。
“四大考量”,立体评价德才。坚持运用考察使用领导干部的态度和方法来考量和选拔组工干部,着力将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充实到组工干部队伍,确保组工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成立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干部组成的专门考察组,深入到考察对象单位、工作现场,全面考察干部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综合表现。突出组工岗位需要,探索运用了“两谈、三访、四量化”的考察干部新方法,力求做到考细、考深、考准。 “两谈”,即到考察对象单位进行个别谈话和与考察对象本人面谈;“三访”,即深入考察对象生活圈、社交圈进行走访,对考察对象进行工作延伸询访,社区邻里暗访;“四量化”,即量化综合素质测评结果、量化考察组意见、量化考察结果、量化综合成绩,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考察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5名同志经过严格考察和分析比较后进入试用环节,实现了择优选用。
“五项公开”,实现阳光选人。牢固树立“凭实绩立身,靠竞争进步”的用人导向,始终秉持“阳光”理念,全面推行全程公开,实行全程监督,积极打造选拔使用组工干部的“阳光赛道”。在公开遴选的起始阶段,充分运用网络媒体,面向全县县乡机关单位公开遴选职位、资格条件和遴选程序;在笔试结束后第一时间公布成绩,调研报告采取集中评审和分别打分相结合,面试由专家评委实行现场评分,并采用了全国通用的平均计分方式,保证了赋分公平;在公开遴选组织环节,部机关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从报名到资格审查,从封闭出题、阅卷,再到评分,不仅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而且整个公开遴选工作动态全部在网络上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有效保证了公开遴选结果的公平公正。
截至目前,被选调到部机关试用的5名干部,平均年龄24岁,最年轻的22岁,全部为第一学历本科干部,大多是原单位的骨干力量。紫阳“两荐三试四考量五公开”法选拔组工干部,不仅有效破解了组织工作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而且还成功改善了组织部机关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工作经历结构,助推全县组织工作呈现出了新的活力。(徐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