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来自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的10名领导干部通过组织考察、场外解难、场外信访、场内主考官和大众评委面试等“五位一体”的综合立体式考评后,正式进行岳塘区公选领导干部任前谈话。至此,这项被干部群众称之为“开创干部选任新机制”的公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一种全新的干部“公开选拔”模式在岳塘区应运而生。
导向鲜明——“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体现在这次公选中,就是要将公选范围锁定乡镇基层一线”
“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体现在这次公选中,就是要将公选范围锁定乡镇基层一线。”在讨论公选的人员范围时,区委书记肖克和如是说。岳塘区一贯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公选领导小组就公选范围经过了反复研究,确定了公选的范围,面向湘潭市农村乡镇任副科职及以上职务且在基层任副科职两年以上的人员(在乡镇工作5年以上的站办所负责人,表现特别优秀者也可报名);曾在乡镇工作3年以上,提拔到县市区直机关任副科职的人员。
理念创新——“先行组织考察,既要德才兼备,又要群众公认”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组织部门发现以往的公选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笔试+面试”的方法比较单一,造成部分公选干部“高分低能”、“会考不好用”,二是“群众公认”这一关难以把握,出现“考得好,不一定干得好,群众不一定满意”等现象。目前岳塘区正在朝“进军全省五强、实现城乡一体”的目标大步迈进,项目建设多,城市发展快,给力民生和“幸福指数”的要求更高,急需实干型、群众型的领导干部。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沈颖提出要创新理念,“先行组织考察,既要德才兼备,又要群众公认”。因此在组织考察中,更加注重考察对象的发展理念,实干精神和群众态度,重点突出干部的“幸福提速”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征地拆迁工作的能力,并对考察对象之间进行反复比较、综合考虑,统一尺度,科学分析后确定排名定等。
面试出彩——首设场外解难和信访测试,“考出了水平”
“这次面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考出了水平“,参加完面试的考生如是说。此次岳塘区公选面试除了场外解难测试——在待考区大门设置了障碍题“大门紧闭,旁边的两张门有真假锁”,以考验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外,还首次设置了场外信访测试环节——工作人员扮演信访群众,对走出考区大门的考生“信访投诉”、“围追堵截”、“故意刁难”,以考验应试者对待信访群众态度,沟通能力及处理方式,为全面掌握应试对象的个性特征,领导能力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等方面情况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与依据。还邀请了全区20名乡镇街道及区直部门一把手担当大众评委,采用考察成绩+场内面试成绩+场外测试成绩+大众评委成绩“四位一体”的全新计分模式综合计算成绩。
此外,在此次公选中,岳塘区强化全过程监督,确保阳光操作,及时在新闻媒体和相关网站发布公开选拔工作信息,让参与公开选拔的同志和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有关动态。纪检部门全程监督公选各个环节的工作,考察环节书面征求了当地纪检监察、综治、计生等部门的意见,走访了当地群众;面试环节采取当场抽签的方式确定面试顺序,避免“暗箱操作”,保障了选拔公平公正。同时充分发挥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作用,全方位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力求把领导干部选对、选准、选优。
此次公选是岳塘区贯彻落实湘潭市委干部队伍建设“三个一批”的具体举措,对于完善干部竞争选拔制度,树立“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理念,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戴允康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组织部门发现以往的公选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笔试+面试”的方法比较单一,造成部分公选干部“高分低能”、“会考不好用”,二是“群众公认”这一关难以把握,出现“考得好,不一定干得好,群众不一定满意”等现象。
导向新——面向农村乡镇干部,突出“干什么考什么”
此次公选的10个副科级领导岗位全部面向全市农村乡镇干部,树立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导向。整个面试专门委托专家“封闭式”命题。命题遵循“难易适度、人岗相宜、科学合理”的原则,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科学设置考试内容,着重考“能”,即应试者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素质及仪态仪表等综合素质,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树立了崇向实干,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