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逐渐成为干部选任的热门。党员干部也是积极参与,尤其是年轻干部,大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通过公选来完成自己的人生跨越。公选单位为了真正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避免眼高手低的“考试专业户”趁机得利,不断的创新着公选的模式、内容和题型。面对这种持续的改革创新,作为年轻干部,如何正确领会组织上选贤任能的要求,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把握好难得的进步机遇?我想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报考”要有志存高远的抱负。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讲的是,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来激发动力和斗志,才能达到成就大事的好结果。那么理想的阶梯是什么呢?古代仕人有一个很好的排序,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取乎其上”的治国、平天下指的就是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最终解放。但是,当前社会的浮躁心态却扼杀和压抑很多年轻人的理想,似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都没有关心的必要,金钱和利益就是一切,享受和虚荣就是理想。但这只是燕雀偏安的短浅目标,却不是鹰击长空的远大志向。从本质来说,没有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就没有个人的安身立命,更谈不上美好前程。组织上之所以把许多机会留给年轻人,就是希望以此激励我们的斗志,发挥我们的才能,来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有志“公考”的青年,应该要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有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正确领会组织上的良苦用心,自觉地把个人抱负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其次,“备考”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虽是草野的一句笑谈,但却道出了我们为政者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党也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宗旨,作为最大的政治优势。可能有人会说了,这似乎与公选考试的话题远了。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历年公考的题目,就会发现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与民生有关,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读书难、看病难、住房和就业问题等等,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有人又会说了,这些热点问题考前都要背的,不用怕。而我却不以为然,中国有句古话叫言为心声,如若对人民群众没感情,对百姓疾苦不上心,对基层情况不了解,写出的东西不过是些文字堆砌,要博得考官的共鸣怕是很难。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颐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主动深入基层,与群众共苦乐,倾听群众的心声,帮解群众的困难,在“以天下大事为考题,以人民群众为考官”的模拟公选中增长才干、积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顺应改革潮流,在公选实践的角逐中脱颖而出。
再次,“中考”要有敏行尚思的睿智。公选只是一个起点,而远非终点。有幸“金榜题名”的公选干部,不应该有洋洋得意、自我膨胀的骄傲情绪,更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安乐思想,而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加险峻。走上领导岗位后,如何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优异的政绩回报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严肃课题。政绩从来都是埋头苦干出来的,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到基层一线、生产一线去,放下身段、甩开膀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工作。同时,我们必须注重思考,善于思考。有个故事讲毛泽东青年时代帮人抄书,其他人都是原版照抄,只求快点抄完拿到报酬。而毛泽东却边抄边思考,而且只抄自己认可的内容。若干年过后,其他人还在以抄书谋生,而毛泽东成了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我们要达到想问题、办事情能“站得高、看得远、瞄得准、走得稳”,就要学习毛泽东爱思考的精神,不要成为简单复制的“传声筒”,通过对事情的思考,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对他人的思考,把握协调艺术;通过对下属的思考,增强领导能力;通过对自我的思考,提升综合素质。
最后,“落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人做事情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就是荀子所说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日常工作中,我们都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何况是公选考试的“独木桥”,成功的只是极少数“幸运者”,但这并不是说其他人不优秀,而仅仅是机遇和毅力的问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历经“三起三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引领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在战争结束时,被英国人赶下台,但他并未气馁消沉,在野期间写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并于5年之后再任首相,被英国人民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其实,我们许多的公选干部,也是经历过许多失败,才抓住宝贵的机遇。因此,在“公选”考试中失败的同志,一定不要因暂时的困难、挫折和失败而退缩,要以伟人为榜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夺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