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全市干部队伍结构,吸引各方优秀人才共同推进“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去年11月初以来,我市启动面向全国公开选拔20名县级领导干部工作。经报名、资格初审、实地调研、确定答辩人选和资格复审、举行答辩、确定考察对象、组织实地考察、市委讨论决定、体检、呈报省委组织部审批等环节,最近,市委确定了20名县级干部拟任人选,并向社会公示。现将这次公选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1、放宽政策条件,广泛宣传动员。由于此次公选的职位大都是紧缺急需、经济发展一线职位,为扩大选人视野,创新选人方式,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市委组织部报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公选政策和办法,在公选报名人员年龄、工龄、学历、身份、职级、任职年限等资格条件上予以适当放宽;取消传统笔试,改为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策划)报告;将选拔干部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实行引才补贴。11月1日、2日,市公选办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人民网、荆楚网等媒体发布了面向全国公开选拔20名县级领导干部的公告。为吸引各方人才参加这次公选,随后,市公选办采取多种形式,在各大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11月15日报名截止时,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1477人报名,其中,团市委书记、市招商局局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等职位报名人数均超过100人。
2、对照有关要求,严格资格审查。在受理公选报名过程中,市公选办对照公选公告要求,对报名人员的年龄、工龄、学历、专业、任职时间、岗位经历等各项资格条件,逐项进行严格审查。经资格初审,有1097人符合公选规定的资格条件。其中:团市委书记等8个职位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均超过50人。
3、周密安排部署,实施调研答辩。
一是紧凑安排公选日程。鉴于此次公开选拔,报名参与人员多,且遍布全国,为方便参选者,市公选办将实地调研和答辩两个环节的间隔时间尽量缩短,3天内完成,避免参选者往返两次,以降低其时间和经济成本。
二是因岗制宜命制试题。为力求人岗相适,避免“千人一卷”的现象,市公选办从市内外聘请多名业务专家、文字专家,在封闭状态下,集思广益,集中命制各个职位的个性化试题。共命制调研(策划)报告试题19道(招商局两名副局长职位试题相同),答辩试题19套。
三是周密开展实地调研。为检验参选者“实战”能力,市公选办周密设计调研线路,组织参选者18日实地调研重点产业园区、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方便参选者19日上午撰写调研(策划)报告。撰写调研(策划)报告环节结束后,由公选职位所在单位及上级部门领导、熟悉业务工作的其他部门领导、高校专家等100人组成20个阅卷评审小组,对参选者的调研(策划)报告进行阅卷评分(取阅卷小组专家评分的平均值)。
四是组织实施现场答辩。根据调研(策划)报告成绩,每个职位前5名共100人进入现场答辩环节,20日下午按职位分别进行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答辩评委主要由省经信委、省农办、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领导与专家,部分市领导,公选职位单位领导,十堰、荆门、随州等地对口部门领导,本地高校和部分骨干企业负责人等五类人员构成,共91人(共13个答辩考场,每个答辩考场7名评委)。答辩成绩当场公布。团市委书记、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职位答辩实况通过襄阳电视台、人民网、荆楚网、汉江传媒网等媒体进行了电视和网络直播。
4、开展综合考察,实行量化排序。进入考察环节后,市公选办从市直单位遴选53名考察员组成14个考察组,11月24日至29日,分赴全国10个省市,按综合成绩1:3的比例对入围考察范围的60名对象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在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测评及德的表现专项测评、个别座谈、审查档案材料、了解核实有关问题等方式,全面掌握其德能勤绩廉的情况。为更好地体现“竞争、择优”原则,各考察组结合公选职位要求,对考察对象实行了量化评分,评分要素主要包括民主测评征求意见情况、近三年年度考核或绩效考核情况、考察对象任职情况、学历学位基本情况、考察组集体评价、奖励表彰等方面的内容。考察对象的总成绩按调研(策划)报告成绩、答辩成绩、量化考察成绩3:4:3的比例加权计算,总分为100分。考察组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2的比例提出建议人选。
5、把握用人原则,慎重确定人选。公选考察完成后,市公选办在全面分析考察对象的实地调研策划、答辩、考察综合成绩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确定拟任人选的基本原则,即:既重思想品行,又重能力水平;既重工作实绩,又重群众公认;既重综合素质,又重人岗相适;既重经历阅历,又重发展潜力;既重公选成绩,又重考察结果。在具体确定拟任人选时,经考察未发现影响任用问题的,原则上使用综合成绩第一名;当本地人选综合成绩居第一名,但与居第二名的外地人选成绩差别不明显,考察环节都很优秀、都符合任用条件时,优先使用外地人选。同时,对因此落选的本地优秀人才纳入组织视线,跟踪培养,重点关注,待时机成熟时优先提拔使用;对本次公选未能任用的外地优秀人才,今后可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引进。12月28日,市公选办提请市委常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确定拟任用人选。本次拟任人选中,省外5人,省内其他市州7人,本市人选8人;平均年龄36.2岁。
6、坚持公开透明,严谨规范选人。市委对这次公开选拔工作高度重视,工作中坚持集体决策,充分发扬民主。专门成立了公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为体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理念,此次公选指定了官方网站,开通了官方微博,公选中重要情况都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及时回应各界关切。在实地调研后,还将未入围者的成绩通过短信逐人告知。市公选办在此次公选中还注意严肃工作纪律、保密纪律、干部人事纪律,实行考察预告、考察回避制、考察责任制等制度,公选每个环节由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防范和杜绝不正之风。此次公选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批复实施,按照公选公告设定的程序和规则运作,不变通、不走样。此次公选所有方案,包括涉及破格提拔人选,均提前报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同意。
此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对于我市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干部人才结构,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