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冒了,卫生局长会去哪儿看病? | |
| 郭塨通过竞争性选拔当上长沙市卫生局局长快一年了,为引导居民合理看病,自己的小病也就在社区医院看 |
|
作为去年长沙首次竞争性选拔市管领导正职之一,再过20来天,郭塨任职长沙市卫生局长就满一年了。时至今日,他仍然对那段竞职经历心存感念,“自己以前想的只是怎么当好一家医院的院长,是市委、市政府推行的竞争性选拔让我有了更好的舞台,能够为民众尽一份力量。” “引导小病到社区诊治,规范医疗行为,推行同级医院检查结果共享,努力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年前,他竞职时的承诺言犹在耳。现在,这些承诺是否在逐一兑现?11月8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回访。本报记者李柯夫 长沙报道 上任第一天就到基层卫生院调研 去年12月6日,郭塨到位于长沙市政府二办公楼的市卫生局走马上任。 该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回忆说,“开始我们计划搞个欢迎仪式,可没想他刚到办公室便提出要到乡镇卫生院看看,希望多了解基层的情况。”郭塨将调研的第一站放在了岳麓区雨敞坪镇卫生院的建设工程工地,它是长沙市今年建设的10个乡镇卫生院之一。 曾在多家医院担任主要领导的郭塨很快发现,这家乡镇卫生院的规划设计存在缺陷,“比如房间面积过大,有浪费资源之嫌,手术室的布局也不尽合理……”。 “他思路非常清晰。”长沙市卫生局一位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原来的设计者可能并不熟悉医疗业务,而郭塨显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所长。 后来,郭塨放心不下,又多次实地调研,并请来医疗方面规划专家调整原设计方案,如今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基层医疗机构正成为现实。 而在浏阳、宁乡等一些偏远乡镇调研时,一些乡镇卫生院简陋的条件也让郭塨感同身受。“我出身农村,深切了解百姓治病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郭塨说,长沙计划每年标准化建设10个乡镇卫生院、30个村卫生室,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让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达到相对均衡,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 长沙市人社局一位和郭塨经常有接触的工作人员评价说,郭为人勤勉,而且担任过多家医院主要领导,对医院业务流程非常熟悉,是个专家型领导。 引导大家小病就到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看 前些天,长沙气温骤降,郭塨也不小心患了感冒。“就在离家不远的咸嘉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的病,效果也蛮好的。”他说,其实一般的小病,在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看就可以了,没必要往大医院挤,既浪费医疗资源,又耽误了治疗。 在他的倡导下,长沙正在着手建立双向转诊医疗服务机制,由每所上级医院对口支援3所以上基层医疗机构,每所基层医疗机构与3所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协作关系,构建畅通、便捷的双向转诊机制。在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引导双向转诊,科学控制城乡居民患一般疾病直接到城市大医院就诊的趋向。 “同样一个病,在这家医院做了一遍全身检查,换家医院又要重新做一次,患者不胜其烦。”他在竞职时曾经向广大市民承诺,一旦竞职成功,要在长沙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检测结果互认制度,避免重复检查。他上任后,推动这一工作成了首要任务。 为保障转诊制度的有效实施,长沙还建立了激励引导、联合监管和考核评价三项制度。同时,将双向转诊工作纳入对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基层医疗机构患者上转率、上级医院患者下转率、平均住院日、次均住院费用、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率、患者满意率等指标。对双向转诊工作突出、成绩显著的医疗机构予以表彰奖励,并实行一定的激励政策。 “目的只有一个,引导居民合理看病,一般疾病到基层医疗机构,疑难病症才到大医院,而康复就在社区。”郭塨说,我们要使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性逐步回归到原来的轨道。 “现在居民看病的费用比过去有了明显的下降,”他表示,根据统计,今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数量比去年上升20%左右,乡镇居民看病费用下降30%以上,报销比例也提高了。 “原来是个人承诺,现在是集体承诺” 上任后,经常有居民向郭塨反映,“附近医院太少了,到离家最近的医院至少要花30分钟,非常不方便。” 郭塨在调研时发现,随着长沙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展,这个问题日渐显现,很多新开发区域的人口规模已比较大了,可周边却没一家像样的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布局也要讲究科学,不能由我们拍着脑袋决定。”他决定委托中南大学来做这项工作。 今年8月28日,郭塨代表市卫生局与中南大学签署协议,委托该校编制“长沙市卫生规划(2011-2020)”。郭塨介绍,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它包括医疗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医疗土地规划三个子项目,以期尽可能方便群众就医。 “如果说当时竞职时的承诺是个人对民众的承诺,那么现在走上这个岗位,这就是卫生局这个集体对人民大众的承诺。”郭塨说,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卫生局长的岗位,自己感到担子更大,责任也更重,“毕竟当时是向着全市的居民承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这场考试还刚刚开始,”郭塨告诉记者,不会忘记去年通过电视直播的那场“考试”和其中的承诺。自己的履职生涯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赶考”之旅,而考官就是所有百姓。 [相关新闻] 长沙市竞争性选拔干部将常态化 本报长沙讯 “郭塨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长沙市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将常态化。”昨天,长沙市委组织部公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13年,每年新提拔县处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不少于1/5,到2015年不少于1/3。 1994年,长沙市首开湖南省竞争性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先河。到目前为止,已向社会竞争性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17批167人、县级后备干部70人、科级干部70余批747人。特别是去年以来,长沙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竞争性选拔县处级干部2批25人,其中,市管领导班子正职13人。 既让考得好的能干事,又让能干事的考得好。如何破解竞争性选拔干部过程中“干”与“考”“两张皮”的现象,是组织部门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实践中,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从科学设置测评内容、不断改进测评方法入手,打破以往“笔试一张卷”、“面试结构化”的定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考试的偶然性因素。特别是在试题的设计上,注重考察实际操作性、岗位适应度,并尝试取消了笔试环节,使能干事、干得好事的干部不用准备也能考出好成绩;让平时工作干得不好的干部准备得再充分也考不出好成绩。 按照部署,到2013年,长沙市每年新提拔县处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不少于1/5,到2015年不少于1/3。长沙市委组织部表示,为了推动竞争性选拔的制度化,可根据班子建设的需要,按年度提出需经竞争性选拔产生的职位,由组织部门统筹向党委提出竞争性选拔的建议,据年度、分职位、按数量有序实施,避免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使竞争性选拔工作步入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记者李柯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