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阳县以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两项试点工作为契机,以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差额选任、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干部选任方式,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8年以来,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选任科级领导干部65名,占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68.4%。这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党内民主,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彭阳县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对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认识
1.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实践证明,竞争性选拔干部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学知识学本领的自觉性,给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有利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能力”的良好用人导向,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
2.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干部选任中采取竞争性选拔的方法,多渠道、多方式发现和选拔干部,既有利于加快改进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利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也有利于为干部成长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采取竞争性的方式选拔干部,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广纳贤才,在比较和竞争中选贤任能,促使干部把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把心思用在服务群众上,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加快发展的事业中来。
3.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疏通干部上下交流的重要渠道。竞争性选拔与日常干部选任相比,公开事项更多一些,工作流程更为公开、透明,干部群众直接参与环节更为具体,将选任干部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公之于众,有利于群众意愿的表达,有力地打破了干部工作的神秘化和封闭化。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干部“部门所有”、部门与乡镇之间干部流动困难的问题,实现了机关干部跨行业跨单位交流,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探索
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注重基层经历,真正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一是推行常态化。县委根据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定期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提前预留一些职位开展差额选任或公开选拔,适时合理安排,确保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常态有序开展。二是扩大选人视野。专业性较强和工作特殊的职位一般实行公开选拔,通过统一考试的形式,面向全市招考。公检法系统和教育、卫生系统中层职位空缺后,一律实行竞争上岗,克服论资排辈,形成有效竞争,实现“多中选优、优中选强”。三是强化制度性。县委规定“凡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部门(单位)中层岗位空缺后,原则上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彭阳县差额选任科级领导干部暂行办法》规定,“差额选任的科级领导干部不少于当年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二分之一”,使竞争性选拔与日常干部选任同步推进,营造“唯德才是举、凭实绩争位”的识人、用人环境。
2.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认真落实群众“四权”。坚持以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为重点,努力扩大干部工作民主,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一是扩大推荐提名主体。在差额选任工作中,采取个人自荐、领导干部推荐、组织部门推荐提名、县委全委会推荐提名和到部门(单位)推荐等五种方式,切实扩大推荐提名工作中的民主,充分听取群众公论,坚持把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二是拓宽群众参与范围。在组织实施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时,以关联性、代表性和广泛性为原则,做到四个延伸:即向基层和相关部门延伸,向服务对象延伸、向“两代表一委员”延伸、向组织工作督查员延伸,尽可能让多数群众参与干部工作,让更多的群众发表意见。2010年3月差额选任的6个职位,共到17个乡镇、部门对19名考察对象进行了考察,600多名干部群众参与了考察工作,突破了以往选任干部等额考察的局限性。三是创新考察方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鉴别,更加注重考察工作实绩、注重考察发展潜力。定量是将干部德、能、勤、绩、廉细化成单项的可比性内容进行测评分析,分民主测评、资历评价、考察组评分三种方式。四是合理确定差额比例。坚持完善推荐、考察、酝酿、票决环节的差额机制,在干部选任前对各环节的差额比例事先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比例明确、逐步递减、操作规范,使干部的择优实现充分竞争、公开比较、民主产生。
3.增强干部能岗适应度,提高选人用人质量。针对一些干部“会干不会考”、“会考不会干”的问题,切实改进竞争性选拔的具体操作环节和办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一是搭建竞争平台。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笔试中除政治理论、公共知识外,将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能力和专业知识融入其中,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或演讲自述的形式,重点测试与岗位相适应的分析决策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为干部自我展示和比较评价搭建平台。二是注重综合比较。干部选任中注重做到“五看五比”,即看测评结果,比较干部的群众基础;看个性特长,比较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看基层经历,比较干部的成长历程;看整体素质,比较干部的发展潜力;看社会反映,比较干部的公认度,使考试、考察与使用有机结合。三是注重人岗相适。探索采取职位“打包”的方式选任干部,即在竞争性选任干部前,先公开具体职位,要求报名人选填报职位意向,最后根据票决产生的拟任人选德才表现和个人特长,结合职位具体要求,再安排合适职位,做到人尽其才。
4.畅通信息监督渠道,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消除神秘、打破封闭,树立开放、透明、公信的选人用人理念。一是主动宣传引导。建立组织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开展干部工作政策和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宣传,及时总结干部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二是实行信息公开。通过县有线电视、党建网、发布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布选任职位及工作程序等。只要是适合公开的事项,都尽量让党员干部、社会各个层面和广大群众知晓。三是前移监督关口。完善信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坚持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和任职试用期等制度,主动接受纪检部门监督,邀请组织工作督查员全程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进一步做好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营造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强化民主、开放的干部工作理念,继续完善干部选任信息公开制度,加大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宣传,开展经常性的政策咨询、解疑释惑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认识;要树立典型,积极宣传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通过竞争性选拔出来的干部在岗位上做出的成绩,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干部群众热情支持、积极参与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2.处理好竞争性选拔干部与现有干部选拔方式的关系。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调动那些年龄稍大、学历稍低、不符合竞争性选拔条件但有丰富工作经验干部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干部政策和选拔任用办法,选准用好干部。同时,要处理好考试选人与组织考察用人之间的关系,明确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切实保证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3.合理确定笔试、面试的命题结构和内容。在题型结构上,要针对竞争岗位要求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注重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试题尽可能达到广度和深度并重、专业性和实用性结合,考察竞争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完成上级任务的能力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有实践经验的干部脱颖而出。建立评委定期培训制度,对县一级没有面试考官职业资格证但在实际工作中能担任评委的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4.提高考察工作质量,切实解决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因为大多数考察对象,组织部门不是太熟悉,要做到客观、准确评价,必须做到:一要正面接触和扩大考察范围,尽可能多地了解考察对象的相关信息,补充修正组织考察结论,提高考察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要纵向比较,既要考察干部的现行表现,也要考察近几年的工作业绩;三要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统一、细化、量化考察标准,减少人为操作误差。
宁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